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在看周國平自選集——豐富的安靜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他(愛默生)也是揭露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的先知先覺者。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但在現實中卻成了碎片。“社會是這樣一種狀態,每一個人都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昂然地走來走去,許多怪物——一個好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一個肘彎,但是從來不是一個人?!蔽蚁肫鹆笋R克思在1844年的手稿中對人的異化的分析。我也想起了尼采的話:“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他們的理論歸宿當然截然不同,但都同樣熱烈,懷抱著人性全面發展的理想。往往有這種情況:同一種激情,驅使人們從事理論探索,結果卻找到了不同的理論,甚至彼此成為思想上的敵人。但是,真的是敵人嗎?
19世紀的哲學家們對當時人性的表達,同樣適用于現代人
當下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像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眼睛停留在電子屏幕上;低頭族的我們脖子早已不是自己的了;各種因為工作、或者以工作為由的聚餐喝酒那也不是我們自己……各種社會壓力,我們好像越來越沒有自己了……真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苦衷。”
形容成行尸走肉的生活過不過分??
快節奏的生活里,我們為自己活的時間有多少?
所以,人必須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誠然不能脫離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會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的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自己的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