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當我瞇縫著雙眼,習慣性地進入微信,在“助理來也”的窗口進行早起打卡時猛然發現,原來不知不覺我已經連續早起22天了,傳說中21天能養成一個好習慣……那早起對我,好像還沒完全成為習慣。但是過去這22天,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熬。所以我想,還在為早起而掙扎的你,可以試試看我的方法。
首先要澄清,每一個人都應該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其他人比,是吧?所以我所謂的早起,不過是相對于過去懶散的自己,工作日維持在6點左右,休息日維持在8點以前。不要噓我,這對我來說,真的已經很早了!
早起一直是我的傷痛,我永遠在嘗試,但始終無法堅持,7天都維系不了。工作日從爬起床到奔出門,從來只留10-15分鐘,賴床程度決定洗漱光速,完全有失一位優雅女性該有的精致。而周末的起床時間嘛,呵呵。
但為什么這次會不一樣?我苦思冥想了很久,終于發現了養成早起習慣的終極秘籍——不能為了早起而早起,早起必須捆綁一個更重要的目的。
你是否也曾這樣華麗麗地失敗?
回顧過去多次失敗的嘗試,我發現自己都是這么做的。首先,確定目標——每天提前半小時起床;實踐階段——依靠著強大的意志力把自己從被子里拽出來;成功起床后,開始琢磨這段不可辜負的晨光可以用來干什么。恩,有時候寫幾行字,有時候翻幾頁書,有時候抱著手機躺沙發上結果又瞌睡回去了……
發現沒有?我早起后的各種的搗鼓其實只是在打發因為早起而多出的時光罷了。這說明,我的早起其實缺乏真正的剛需。
早起不是目的,而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
堅持早起的正確姿勢
這次我的持續早起,得益于我有了真正想做的事——我想每天朗讀英語,我想讓專欄的留言能上墻。
我的出發點不再是圍繞著那些調節生物鐘的秘密——每天先早起五分鐘,養成一周的習慣,然后往前再調五分鐘。我的早起程度完全根據是否留出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我想做的事。由于晚上的時間不可控,于是我想預留出固定的時間段,能不受打擾地完成英語朗讀和留言,于是我從一開始就可以精神奕奕地5點半就起床,生怕練習的時間不夠多。而當我實踐后,更了解自己完成這兩件事大概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后,我會慢慢把早起的時間往后挪,只要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就夠了。
發現沒有?早起不是我的剛需,早起也不是目的,它不過是手段和附加的漂亮成績單罷了。因此,這22天的成功打卡,看起來是早起的階段性勝利,實際,是學習英語+專欄留言的階段性勝利。
?分清手段和目的
早期,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有一篇《付費就是撿便宜》,其中給出了我們一個公式:注意力>時間>金錢,于是很多附和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很多人心安理得地揮灑著金錢,可是他們節省下的時間花去了哪里呢?游戲聊天朋友圈。和為了早起而早起一樣,這樣的選擇偏差其實源自于“錯把手段當目的”。早起并不會自動讓你的一天更有價值,付費也不代表你必然撿便宜,關鍵在于你換來的時間和精力花去了哪兒,是否投資在了成長上。
沒有一本萬利的事
以上的文字大多于上周三完成,只是暫時按下未表。而之后的幾天,當英語朗讀逐漸轉化為我的舒適圈,留言的熱情慢慢消退后,我發現自己早起的積極性也在慢慢減退。這樣周期性的循環,我們要預期到他們的存在。
沒有一本萬利的事,沒有固定不變的剛需,沒有永不消退的熱情。但是現在我知道了,我需要的并不是要多按幾個鬧鐘,逼著自己繼續早起,而是為自己尋找下一階段的目標,讓自己繼續朝氣蓬勃地期待每一個清晨的獨處時光。
你也還在為早起而煩惱嗎?轉化一下思考的著力點,鑰匙可能在別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