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小巷,商賈云集,兩大巨頭行業稱雄坊間,一門一店,一店一人,如果非要用兩幅對聯來形容他們,那分別是: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有人猜測,毫末技藝,難道是大師在寫毛筆字?頂上功夫,該不會是雜技中的頭頂大缸吧?先別急,接著往下看。
一彎玉臂千人枕
半點朱唇萬客嘗
看見這幅對聯,不了解的人會猜,這個一定是枕著月亮吃櫻桃?稍解風月的人可能會拉長了聲音,賤賤的一笑,哦……
猜不著沒關系,我來告訴你。一個是客隨主便、源遠流長的理發店,一個是主隨客便、實存名亡的麗春院。
接著便是一連串的問號和吐槽像燒焦的豆子噼里啪啦地蹦出來。
理發店?源遠流長?麗春院?實存名亡?還商業巨頭?
有人不免啐了我一口:“理發店還能理解,但說什么麗春院,那么多隱秘作業的窩點都被端掉了,誰還敢正大光明的搞?”
一個文縐縐地聲音說道:“此言非虛”。
上書著麗春院,燈火通明、沿街揮絹攬客的場面已經成為了歷史,現代化的地下窩點也時常被端,但在這三條小巷,似乎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她們能茁壯地成長。
濃妝艷抹,妖嬈性感,坐在玻璃門邊,一個媚眼拋出,似乎是在暗示你:“進得屋來,別有洞天”。
告別了千年的團體開店模式,轉型到一人一店,干起了個體戶,從地下轉到地上,從隱秘變成了開放。十多家店成為連鎖,儼然是三條巷中可以和理發店并駕齊驅的支柱產業。
三條巷店鋪排成行,唯有理發店居首,我猜測應該是麗春院第一家個體店店主看到,斜對面理發店的三色轉筒燈一亮,在夜里是多么輝煌耀眼,不妨也買來一盞,燈光一閃,想不到效果出奇的好,每日都是賓客盈門、夜不單寐。
其他姐妹羨慕非常,紛紛仿效,于是乎小巷人來人往,整日沉浸在三色燈光里,到處鶯歌燕舞,春意濃濃。
這下啐我人眼睛一亮,嬉笑著說:“這是福利啊,但這和理發店又有鳥關系呢?”
關系大了,古代的理發店門前都有標志,也稱幌子,看到幌子就知道哪家是理發店,哪家是飯店,后來經過歷代變革,幌子作古了,各行各業有了新的標志、新的招牌,比如理發店的標志——三色轉筒燈。
據說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有一家理發店是革命黨人活動據點。一次,在理發師的掩護下,一個革命黨主要領導人在追捕中得以脫險。革命勝利后,為了表彰其功績,特許他們以紅、白、藍三色國旗作為標志,這種標志逐漸演變成為后來的轉花筒燈,各國紛紛仿效,成為國際性的理發店標志。(版本較多,只能選擇其中一個)
總之,三色轉筒燈是人家理發店的專有標志,沒想到一夜之間成為了麗春院改頭換面的招牌。這好比是,地鐵的標志安在了超市,醫院的標志掛在了鐵匠鋪。
理發店你在哪?默不作聲也就罷了,我發現,竟然還把僅剩的幾盞三色燈偷偷的撤掉了,給了麗春院這么大的面子,我懷疑你們私底下是不是有什么秘密交易?
我擔心有一天,老公對老婆說,男朋友對女朋友說,單身的哥們對室友說:“我下去理個發。”然后不由自主地拐向三色燈,進了麗春院。
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想說:
一入小巷深似海
回首已在脂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