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為二十五章,所記述的內容全都是孔子弟子的語錄,論及君子之行、道德信義、交友原則、好學精神等,多數主張與孔子本人的學說很接近,從中可以看出弟子們對孔子學說的信奉和傳承。
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士看見危難敢于獻身,看見有所得就想到是否合乎道義,祭祀的時候想到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悲痛哀傷,那么就可以了。”
2、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①,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②?”
注釋:? ①弘:此“弘”字就是今之“強”字②焉能為有,焉能為亡:這兩句疑是當時成語
譯文:? 子張說:“信仰道德而行為不堅強,信仰道義卻不堅定,這樣的人有他不多,無他不少。”
3、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 子夏的弟子向子張詢問應該怎樣與人交往。子張說:“子夏是怎樣說的?”
回答說:“子夏說:‘人品好的就跟他交往,人品不好的就加以拒絕。’? ”
子張說:“我所聽到的與比不同:‘君子尊重賢人,也交往廣大的普通人;贊美好人,也憐憫無能的人。’我自己如果跟賢明的話,對于別人有什么容不下的?我自己如果不夠賢明的話,人家將拒絕跟我交往,我又怎么可能去拒絕別人呢?”
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 子夏說:“即使是小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只是對于實現遠大理想,恐怕會有妨礙,因此君子才不從事它。”
譯文:? 子夏說:“即使是小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只是對于實現遠大理想,恐怕會有妨礙,因此君子才不從事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說:“每天都能學到自己不會的知識,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已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學好了啊。”
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 子夏說:“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定自己的意志,誠懇的提問而且深刻地思考,仁就在這里面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 子夏說:“各種工匠通過在作坊里勞作來完成他們的具體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掌握大道。”
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錯誤,一定會加以掩飾。”
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說:“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變:? 遠看他,莊重矜持;貼近他,溫和可親;聽他講話,又很嚴肅。”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誠信,然后才能役使百姓;如果沒有誠信,百姓就會以為自己在受虐待。君子誠信,然后才能勸諫別人;如果沒有誠信,聽者就會以為是在誹謗自己。”
11、子夏曰:“大德不逾yú閑,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 子夏說:“大節(jié)上不超越界限,小節(jié)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猶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譯文:? 子游說:“子夏的弟子們,讓他們做打掃、應答、接待客人的工作是可以的。但這些是末節(jié)罷了,他們學問的根本卻沒有,怎么辦?”
子夏聽到后,說:“咳!言游說錯了!君子的學問哪一個是先傳授的,哪一個是后教的?這就好像草木一樣,是有區(qū)別的。君子的學問,怎么可以歪曲呢?能夠按照次序有始有終地傳授學生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13、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如果有余力就去學習,學習如果有余力就去做官。”
14、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 子游說:“ 居喪,盡到悲哀之情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 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啊,他所做的已是難能可貴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譯文:? 曾子說:“子張容儀莊嚴大方,但是難以跟他一起修養(yǎng)仁德。”
17、曾子曰: “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
譯文:? 曾子說:“我從先生那里聽說過:平常時候,人沒有充分地抒發(fā)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為父母親居喪的時候。”
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①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
注釋:? ①孟莊子:魯國的大夫
譯文:? 曾子說:“我從先生那里聽說過:? 孟莊子的孝,其他方面別人也可能得到,到他在父親死后,不改變父親任用的人和施行的政策,這一點別人是很難做到的。”
19、孟氏使陽膚①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衿而勿喜!”
注釋:? ①陽膚:舊注說他是曾子弟子
譯文:? 孟孫氏派陽膚做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居上位的人治民失去道義,老百姓民心離散已經很久了。你如果掌握了他們犯罪的真情,就要哀痛憐憫他們,而不要沾沾自喜。”
20、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譯文:? 子貢說:“商紂的壞,不像傳說的這么嚴重。所以君子憎恨身居低下的處境,因為一旦如此,天下的壞名聲都會集中到他身上。”
21、子貢曰: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①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釋:? ①食:同“蝕”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像日食月食那樣。犯了過錯,人人都能看到;改了過錯,人人都能敬仰。”
22、衛(wèi)公孫朝①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
注釋:? ①公孫朝:衛(wèi)國的大夫
譯文:? 衛(wèi)國的公孫朝詢問子貢說:“仲尼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沒有失傳,散落在民間。賢能的人能夠了解它的大旨,不賢能的人只能抓住它的末節(jié)。到處都有文武之道存在,先生在哪里不能學呢?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師專門傳授呢?”
23、叔孫武叔①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子貢曰:“譬之宮墻②,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③,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釋:? ①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chóu②宮墻:? “宮”有圍障的意義,猶如今天的“圍墻”③仞:古時七尺為仞④官:“官”字的本義是房舍,其后引申為管職之義,這里是指房舍而言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中對諸位大夫說:“子貢比仲尼強。”
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
子貢說:“拿圍墻打比方的話,我家的圍墻跟肩頭一樣高,可以從外面看見家中房舍的美。先生家的圍墻有數丈高,如果找不到門走進去,就見不到宗廟的華美、房舍的富麗。但是能夠找到門的人很少。武叔先生那樣說,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嗎?”
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①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②見其不知量也③。”
注釋:? ①以:此也,這里作副詞用②多:副詞,只也,適也③也:用法同“耳”
譯文:? 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說:“不要做這樣的事!仲尼是不能詆毀的。別人的賢能,就像丘陵,還可以逾越。仲尼,就像太陽月亮,不可能超越過去。人們即使想要自絕于太陽月亮,那對太陽月亮又有什么損害呢?只不過顯示他自不量力罷了。”
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您對孔子是刻意謙恭吧,仲尼難道真比您強嗎?”
子貢說:“君子說一句話能夠表現出睿智,也能說一句話就表現出無知,講話不可不謹慎啊。先生的不可匹及,就好像天一樣高,是不可能憑借階梯登上去的。先生如果得到諸侯之國、大夫之家的任用,就能做到:有所樹立就能立得住,有所引導就能使百姓跟著走,有所安撫就能使人來投靠,有所動員就能得到響應。先生活著的時候就十分榮耀,死了之后又會讓百姓哀慟。別人”
逾yú:? 1(動)超過:逾常、逾期、逾限、年逾古稀、不可逾越? ? 2(副詞)更加:逾甚
仇chóu:深切的怨恨:仇敵、仇恨、仇視。疾惡如仇。同仇敵愾(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仇qiú:古同“逑”,匹配姓。
綏(綏)suí? ㄙㄨㄟˊ1安撫:綏撫、綏遠、綏集(安撫和籠絡)。綏靖(安撫使平靜)? 2安好:順頌臺~(舊時書信用語)? 3古代指登車時手挽的索? 4古代的旌旗和旒liú
旒liú:1(名)旗子上面的飄帶。 2(名)古代皇帝禮帽前后的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