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漂
“長大以后,現在的我,忘記了快樂。人來人去,留在身邊的朋友不多……”許飛的《那年夏天》聽得我想流淚。
昨天,一個同齡親戚向我抱怨,他的一個發小結婚,因為是一起長大的六個男生,所以他就想著剩下五個,包括他,商量著給一樣的紅包。可是,一問其他四個才知道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說三百,有的說兩百,有的隨意,他想給五百。畢竟一起長大。但是其他人不這么覺得——“我沒錢”“雖然一起長大,但是最近都不怎么來往了”“我隨意”……
那個親戚很郁悶,然后又向我說了其他事情。他們一起長大,小時候玩的可好了,其他“外來”小孩欺負其中一個,剩下五個毫不猶豫沖上去;小時候,每次過生日,不管是誰,其他人基本都會到場,各種歡聲笑語;小時候一起去學校,一路瘋瘋打打,被大人們罵……
可是,現在工作了,雖然都在一個省,大多還在一個市,六個人之間的聯系卻越來越少。偶爾放假回家,他主動喊其他人出來吃飯,玩,就算都在家,也總有人推推拖拖,能聚起來的人越來越少。他建了一個微信群,六個人都在里面,但是基本都沒說話,偶爾他主動在群里說話,其他人也是時不時接上一兩句,或者沉默。他想不通,為什么會這樣。
我聽著,然后淡淡的說“正常”。
他不服,堅持說“我們六個以前真的很好!”
我笑笑,“對呀,你也說以前了。”
是啊,以前,曾經。他們六個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其實很容易想明白。首先,地位變了,有的人始終窩在家里,靠著父母勉強度日,那自然舍不得“浪費”一分錢,而有的人有了自己的事業,年終獎是其他人不敢想的,那自然花錢大方。其次,價值觀變了,小時候有吃就好,歡樂玩耍,現在,有人要權,有人愛錢,還有的人依舊看中感情,自然對待曾經的朋友不同。最重要的是,生活圈變了,曾經“我的世界只有你”,而現在,我有我的“知己”,你有你的“兄弟”,所以越走越遠,正常。
其實,關于曾經的朋友越走越遠的事情,我體驗過,你體驗過,大家都體驗過。
“曾經我們那么好”,現在卻像剛交的朋友一樣客套寒暄。
曾經我可以叫你“傻逼”,現在我連你的姓都得帶上。叫全名。
曾經我看到你發照片,直接評論“怎么那么丑,辣眼睛”,現在我可能點個贊,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放大照片,看看,又默默返回。
曾經我對你勾肩搭背,直呼“姐們兒,我罩你”,現在,在同一個地方,也不愿意出來了,怕見了面,反而尷尬。
對呀,曾經,我們那么好。
“原來的我,懷念從前,是因為太留念。懵懂的歲月中只收藏了簡單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