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更新了自己對于內容創業架構的理解。
我最初的意識里,內容創業的體系只有:產品+服務+營銷這三個要素。
①我本身就是產品經理,產品該怎么做?
我當然知道,要快速迭代,要最小MVP,要小成本是錯,要警惕“創新者的窘境”。
②我領導的部門就是負責整個集團的IT信息化,從給職場小白重設密碼到研發一個大型軟件,我們都在做。
服務就是保證“沒有問題”。
③營銷是我的弱項,因為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做宣傳。
還好我現在有團隊,我會抱大腿。
比如跟著BetterMe大本營全國做簽售,和選擇自己公眾號一起合作在線課程,和行動派一起做公益活動。
④而運營是什么?怎么做運營?
我現在攤開的這一攤子的事兒,怎么管理,我一直找不到章法,甚至說難聽點,我連入門都沒搞定。
今天在路上看黃有璨的《運營之光》,關于什么是運營,運營該怎么做,我掃讀了目錄和序言,就覺得有戲。
2.
我曾經無數次懷疑過自己做的事情,傳播速讀會不會讓大家更加浮躁和功利?
一直在寫干貨,傳播方法和工具,是不是太膚淺不能夠持續?
聽完羅輯思維關于《出版人》的一起節目,我明白了。
我做的就是在傳播價值觀:
用有限的時間去體驗盡可能多的精彩。
很多人噴于丹的《于丹說論語》,說不專業,太俗。
但是如果沒有于丹,我們對于這么經典的著作,到底有多少興趣呢?
如果沒有《哲學家都干了什么》和《蘇菲的世界》,我對哲學也就停留在只知道大師的名字而已。
比起只知道追求“正確”的專家,用通俗的解說引起大家對經典的興趣,哪一個更有意思呢?
做知識服務,就是要像一個向導一樣,站在知識富礦的大門前向對門內的世界一無所知或者看著發憷的人們招手吶喊。
把那些有價值的東西,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新興中產階級(追求自我成長的學習者)。
這就是我先做的事情。
3.
擁有自己的知識腳手架。
羅輯思維的CEO脫不花在《運營之光》這本書中的序言里說:
黃有璨就是一個在運營體系的研究方面搭建了“思維腳手架”的人。
市場上發生的風吹草動,在別人那里也許是談資,也許是八卦,但是到了黃有璨手里,往往就會被庖丁解牛一般解構開來。
然后分門別類地架構在“思維腳手架”里,成為一個重新認知的事件,一家公司甚至是一個行業的素材。
什么是思維腳手架,有了這個腳手架,你就可以很好的砌磚頭了。
什么是磚頭,你每天看到的信息就是一塊一塊磚頭。
比如你現在看到我的這段話,你要放這塊磚頭,就得有承載的地方,你不可能橫空放置它。
所以結合“思維腳手架”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是一個砌墻建房子的過程。
閱讀的時候也是這樣,你需要先對一本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很多人照著書的內容畫了一張思維導圖,但是這張圖還是作者的,不是你的。
你應該建立“書本腳手架”,也就是通過目錄和序言對整本書有一個整體的架構認識。
然后將這個腳手架中,你不需要的磚頭全部丟掉。
剩下的磚頭,讀完這本書留下來的東西才是屬于你的。
如果你已經對這個書本所在的知識領域有了認知,那就可以把這本書的磚頭拿走,放到你自己的知識體系里;
如果你是入門,那這本書讀完,你就有了一個簡化版的知識體系。之后怎么做?
當然是繼續閱讀,去別的書里面拆磚頭來補充你的這個體系啦。
所以快速閱讀的價值就在這里。
是因為速讀是一把快刀,很多實用類書籍可以快速被肢解。
就想庖丁解牛,你要里脊還是要T骨,可以快速拿到。
至于其他的部位,你用不上,就丟棄。
肉也好,磚頭也好,我們要學會的是在信息碎片大爆炸的時代去快速的識別,收集,整理,重構。
想要成為專家,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建立腳手架,然后搬磚,然后重新搭建腳手架,再重新搬磚的過程。(畫面又被我說得不堪入目)
PS:今天先打住,趕飛機先。
接下來幾天在深圳浪,請了年假去“工作”,我算是一個奇葩吧。
如果你在深圳或者廣州附近,有空撩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