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一本書.王小郭】2016-3-28-109《精神分析入門》
【原文】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都有成為既善又惡的能力。他覺得我們是善惡兩者的混合體。每個人身上都具有這種種混合,它比自己想象的自己還要善,也還要惡。有一個希特勒,便有一個甘地。有一個托爾克馬斯(Torquemade),就有一個方濟各(Francis)。在一般人身上,這兩個相反的傾向是同時存在的。76%
【聯接】
善于善惡論, 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爭論,但終是莫終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西方激勵理論中,X理論主張人性本惡,Y理論主張人性本善。而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則認為人無善無惡,善惡是人的不同心境而已。而弗洛伊德認為人是善惡的綜合體,二者皆存在。
這足以看出人的內在機制的復雜性,很難一句話定性一個人的善惡。
而在管理中,很多的管理者,往往就會因為某件事而對某人有著暈輪效應,也就是說因一件事而對一個人定性評論。一個人,在一生的所有行為中,總會表現出善惡兼有的情況。但這兩者的主體卻都是同一個人,所以以任何一個方面對一個人定論,都是以偏蓋全的。
由此而引出,我們作為管理者,一定要明智的看待下屬,不能因為一件好事而認為當事人時時都是所謂的好人,也不能因為一件壞事而認為當事人時時都是所謂的壞人。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對待下屬要有耐心,不能隨便得放棄一個人,也不能隨便的完全相信一個人。輕易放棄,是對當事人的不負責人,而完全相信也是對下屬的不負責作。
當我們看到下屬表現不好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在他的身上還有方濟各式的善的本性存在,而此刻沒有表現出來,只不過是因為各種相關的條件所致而已。管理者的責任就是能夠看之大,看到下屬身上良好的一面,同時也會看到托爾克馬達,所以不同盲從盲信。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智的人,不會因某一方面原因,而自認為看透一個人,而應是兼聽明辨,遠近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