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在糾結(jié)一個問題,要不要去上班,這是個我人生中最大的難題,起碼是最近幾年最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又很容易解決,那就是雖然我在糾結(jié),我依然會心神不一的爬起來,走在上班的路上。
曾經(jīng)網(wǎng)絡上流行這樣一個調(diào)查,你最焦慮的問題是什么?大多數(shù)網(wǎng)友的的回答圍繞著兩件事,一件是不想工作怎么辦,另一件是缺錢。
其實這兩件事可以合并為一件事,那就是不想工作為什么還要工作,因為缺錢。
讓我們想一下世界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就是完全絕對的個人精神自由,輕視一切社會規(guī)章習俗,棄絕一切物質(zhì)享受。通俗點說就是,我什么也不做,就是在一個地方一直呆著。別說,真的有這樣的人,那就是第歐根尼,傳說,他就什么也不做,就在大街上呆著,生活在一個木桶里,有一天亞歷山大大帝來了,問他,你想要什么,我都滿足你,他說:閃開,你擋住了我的陽光。
真想給他雙擊666,厲害了我的老鐵。人類真的很有意思,遇到與世而違的人,做了自己不敢做的事,哪怕很極端,都想給他豎個大拇指。
這是古希臘哲學里的一個派別,叫做犬儒,追求的就是絕對的個人精神自由。
現(xiàn)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么,有,當然最后的結(jié)果可想而知,活活餓死。
我記得小時候我也冒出過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厭學那陣,就想在家里窩著,以為一直在家窩著就可以一輩子這樣窩著生活了。是不是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想法。
想想這種人真的是灑脫,可以拋開一切對物質(zhì)和精神的欲望,這是多么灑脫的人才能做到的。
我們恰恰相反,既拋不開對物質(zhì)和精神的欲望,又不想上班來供養(yǎng)我們對物質(zhì)精神追求。
我們發(fā)牢騷的時候,很多人說辭職,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其實這句話只是前半句,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有后半句,就是,那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個理論存在于很多地方,工作也一樣,不想工作,就要付出吃不飽穿不暖的代價。
讓我們用最常用的考慮問題的辦法,來分析一下這個使我們這一代都在焦慮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不想上班,是不想去做自己不喜歡,不自愿的工作,是一種被動狀態(tài)的反抗。
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叫做防御機制,和非條件反射一樣。
從什么時候開始,上班變成了極其痛苦之事。
我們從小被教育,該學語文,該學數(shù)學,該學英語,布置作業(yè),完成作業(yè),檢查作業(yè)。作業(yè)完不成就要受處罰。
這種被動式教育,讓我們形成了被動型人格,我們生長到18歲,高考完,要填寫志愿,一個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自己以后生活毫無打算的年齡,要做一個可能影響人生的選擇。豈不是很殘忍。
上了大學之后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將來工作的地方是個隨時會打官司的地方(好吧我對我們醫(yī)療行業(yè)充滿了信心,我對我們醫(yī)療改革充滿了希望)。
所以我們選了一個不痛不癢的行業(yè),每天重復著提不起興趣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商業(yè)時代,很多人被支配,商業(yè)時代就像一個大機器,我們?nèi)祟愒谶@個機器中必須不斷工作,才能有財富,有價值,有前途。提倡的是別人睡覺我加班,別人旅行我加班,別人狂歡我加班,才不會落后,才不會被時代拋棄的理念。就在這種不斷循環(huán)中,我們疲憊了,厭倦了,可能下一秒都能崩潰給你看。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生活在最好的年代,和平時代,繁榮時代,生活的太舒服,必須折騰出點幺蛾子,我記得我父母說他們小時候那個時代,吃飽,穿暖,就知足了,過年家里包個水餃,炒菜多放點油,可以稱得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了。他們總說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對的,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非要折騰的工作都丟了才甘心。
該爬起來上班了,要遲到了。
我想做一個不想上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