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溝通亦是如此。
望——如何看穿對方不可遮擋的表情
聞——如何聽出對方話里隱藏的意思
問——如何通過提問獲取對方的關鍵信息
切——如何直擊問題要害,提出解決方案
該話題將分成4個部分進行講解,今天咱們就來談談——切,如何直擊問題要害,提出解決方案。
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很容易陷入“我以為”和“焦慮”兩個盲區之中。從而導致找不到問題的關鍵點,陷入瞎忙之中,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想想看。
與他人溝通的時候,是不是總覺得我已經把問題說得這么清楚了,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可惜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對方能明白你三分之一的意思就已經很不錯了。
我們在處理緊急而重要的事情時,是不是因為焦慮,總像消防隊員一樣到處救火。看似解決了問題,實則解決的只是一些表面性的問題,真正的核心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這兩個問題是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常常使我們的思維受到了限制,而忽略了真正的關鍵所在。接下來,我將從兩個方面入手,告訴大家如何避免陷入“我以為”和“焦慮”兩個盲區。
實際印證是避免“我以為”的最佳方法
“你想的”、“你說出口的”、“對方聽到的”,常常是差距很大的三件事情。
舉例:
你給下屬小王交代了一件任務,并告訴他執行任務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要求在明天中午之前把做好的方案發給你。
到了第二天中午,小王把做好的方案發給你。你看了一下,做出來的方案怎么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呀!你很生氣,于是,把小王叫過來臭罵了一頓。小王也很委屈:明明就是按照你的吩咐做的呀!
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工作、生活當中應該不少發生吧!你覺得對方聽懂了你的意思,對方也覺得自己明白了你的意思,可結果做出的方案并不是你想要的。
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人的大腦會選擇性地聽和看。因此,你常以為說清楚了,實際上,對方接收到的信息是破碎、不完整的。
也就是說,在與他人溝通時,大腦會自動屏蔽掉一些不重要的信息。而恰恰是這些信息,可能在對方看來則是關鍵所在。
因此,若要避免陷入“我以為”的怪圈,最好的方法就是請對方再復述一遍。看看對方理解的對嗎?對方接收到的信息與自己想的是否一致?
比如:
“恩,能否再復述下我剛才說的內容,看看還有什么遺漏沒有。”
“你看我是不是說清楚了呢?”
在處理問題時,千萬不要“自嗨式”地解決問題。最好再實際驗證一下,自己說清了沒有?對方聽清了沒有?一次性把問題厘清,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成本。
理清思路,避免陷入瞎忙
人在處于“焦慮”狀態的時候,常常會忙于到處救火、補漏,從而忽視了核心問題。
舉例:
因為公司管理原因,小王裸辭了。他本想辭職以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可不想,沒過幾天,一股“焦慮感”撲面而來,他必須找到下一份工作以養活自己。
于是,小王開始在網上海投簡歷,他一心只想快點找到工作。沒過幾天,一家公司向小王拋出了橄欖枝,經過了象征性的面試,小王入職成功。但很快,小王發現這家公司在管理制度上存在著各種不靠譜,甚至還不如上一家公司。沒辦法,小王只得再度離職,重新尋找工作。
通過這個事例可以看出,人在焦慮時,大腦是停止運作的,一心只想著如何將眼前的問題處理掉,忽略了更深層的問題。導致隔一段時間,相同的問題又會再次復發。就如治病一樣,若沒治到根上,過段時間,相同的病痛還會再次發作,治標不治本。
因此,處于“焦慮”狀態時,應盡量使頭腦冷靜下來,把思路理清。
就如上述的例子。
小王離職后的首要問題不是放松一下,而是應該分析,我到底想要找什么樣的工作?目標行業中哪家公司是我中意的對象?
仔細分析后,再有目的性地去投簡歷,才不會陷入工作越找越爛的窘境。
我們在處理難題時,首先要想一想,這個問題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把整體脈絡縷清,解決問題時才能一擊命中,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處理任何問題時,找出關鍵點永遠是第一要務,不管是人際關系、工作上的事務、生活中的難題,都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