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發小閨蜜在讀完我上一篇稿后在微信上找我聊天,兩個人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不帶一停頓,直到我實在是太想要記錄此時的感受所以來到簡書,跟大家分享我覺得很重要的決定。
之所以稱她為發小閨蜜,是因為我們從小一起長大,父母親都認識,而又在小學和初中同班生涯里成了最好的閨蜜,無論多久不見面不聯系,只要碰在一起就嘻嘻哈哈無話不談,彼此都是那個——貼心而知己的存在。
她在我的生活中可以用神秘來形容,除了我的家人對她特別熟悉以外,我的同事朋友們幾乎都是“只聞其名不見其人”。從她去河南讀大學開始,再到她去瑞典讀研,至今在法國讀博,我們見面的時間很少,所以我們除了把僅有的見面用來暢談以外,我幾乎沒有機會把她介紹給我的同學朋友們認識。甚至我倆同時在歐洲讀研的那兩年里,我們都沒有一起出去旅行過一次。
而今晚我們的話題,要從腿傷說起。
談到近況我不由得又開始哭訴自己滑雪時候內八字剎車失敗滾下高級坡的故事,可就是那么巧,她最近腿也受傷了,于是兩人先是圖文并茂地展示各自摔傷的腿,感慨命運的神奇。有時候人就是那樣,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再跌倒一次。
然后說到生活,兩個人不由得發起了一條條說到裝不下的語音。
誰不是呢,生活不易,一說到這個話題就發現打字根本無法滿足內容的充實。她講到讀博的生活和工作,那是我難以接受的,我從來不是個愛學習的人,我感覺自己能在英國把研究生讀完都已經感天動地,所以我很難想象她在瑞典讀研的第二年申請讀博的心態和心情。
“我在瑞典那兩年的壓力其實很大,尤其是最后一年,我壓力大到有好幾個晚上從睡夢中驚醒,那些壓力主要來自于之前沒有一個中國學生是能在兩年之內按時畢業的,而我那時已經申請了法國的博士,我必須按時畢業”,她說道,“四月份的時候,我電腦硬盤壞了導致我寫的準備的所有東西都沒有了,而我沒有備份,所以到答辯的時間很短,我每天學習的時間很長,而且一月我還有法語的考試,對我來說那段時間真的非常崩潰。”
聽到這里我已經很是心疼,也不得不開始對比起自己在英國讀研時的考試和論文時光,幡然醒悟,自己已經是很幸運的那一個。
“也是因為那段時間太緊張了,我回國還做了個全身檢查,擔心自己心臟出問題,所以在讀博的前半年里,我也有意無意給自己放松,到處去玩”,她繼續說著,“但是畢竟選了博士這條路,還是想好好的按時走完,所以現在必須進入狀態。”說到這里的時候她笑道:“你不知道我那時遇到一個中國師姐桌上放了一瓶穩心膠囊,所以還是很擔心后面的壓力。”
聽完不禁感慨,人生本來就變幻多端,每個人都有無數的變數,稍不注意的一個小小決定就引發蝴蝶效應,選擇,是人生路上永恒不變的話題。
“不過現在真的回想起來,如果當時高考順利,或者考上一個比較好的大學,有可能我留在重慶,說不定我和鍋巴還在一起,有可能我就不會出國,也不會讀博。當時我覺得有點兒逼自己吧,因為愛情的打擊,但是我也不能說哪種可能是好或者不好,因為本來生活都是有很多種不同的狀態,每一種都有它的幸福。有些人很早安定下來,結婚了生小孩了,其實我覺得那種也很幸福。”我感覺她的語氣里面有一絲無奈,但更多的是坦然、和那種來自真正經歷過了成長后的勇氣和堅定。
她接著說:“每個人也有很多不同的狀態,有可能在某種狀態下被某些刺激給刺激到了、或者被一些打擊打擊到了,他的狀態可能突然一下又變了,就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很多東西都沒法預計,不過我覺得各種各樣的生活都有不同的體驗吧。”
“其實,玎娃兒”,她總是這么語重心長地叫我,“你想要的、你現在一切都來得及。我們辦公室有個女生,她四十多歲帶著她兩個孩子從墨西哥過來,她把工作辭了房子賣了來法國讀博。好像只有我們中國人才會覺得讀書真的是要一步一步的,你看我們都是不間斷,大學一畢業馬上讀研,碩士畢業馬上就讀博。但是其實對國外來說,他們并不覺得人生被設限了,本科畢業也可以先工作,工作幾年再讀研,結了婚再讀博。其實我覺得如果哪天你想開了,或者是如果你想換一種方式生活,其實隨時都來得及。”
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有種蛔蟲叫知己,那我可以說她是非常懂我了,我一直以來是個很不自律的人,我需要在某些時候被人提點,讓我驚覺自己的向往和夢想,換一種生活方式——是我動不動就有的想法,而我需要一些沉淀來支撐這些想法。
“就是做那個決定不容易,有時候需要去平衡一下。無論是在國內穩定的工作,還是在國外像我這種漂泊。每個階段想法可能都在變。其實可能過幾天就會覺得其實還是很喜歡現在這種平靜的生活狀態。”
我說,我感覺自己還沒有飄夠就有點定下來的意味了,所以我感到不滿。就像我第一次高考只考了個三本,工商大學錄取了,但我不甘心,非要復讀,就是不甘心自己整個高中沒有經歷過努力就結束了,不想自己無限的可能被因為讀三本學校而限制。
而我現在,就有當時那樣的心情,我不想滿足于安定。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很多成就還沒有解鎖,就提前穩定下來,一份大學老師這樣清閑穩定的工作,一個事業單位編制的鐵飯碗蓋在我頭上,我不可能摘下來扔掉,所以我就理所當然地頂著,全然忘了創業的夢想和決心。
從前我更在意結果,我認為理想的生活是有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過著輕松愉快的日子;現在我更在意過程了。就像每個人拿著一萬元進賭場,同樣最后我們手里剩的都是一萬元,有的人經歷了輸輸贏贏大起大落,下重注去賭博,體會了其中的刺激和快樂,但有的人只是進去轉了一圈就出來了,我希望我是前者。
她說,那就跟著心走,如果你的心告訴你還不滿,然后你就可以繼續跑;但是如果心覺得好累,那就休息好了,沒有關系,我們隨時都可以再開始,一切都來得及。
這句話也獻給或許跟我同樣踟躕的你,我們的人生很長,變數可以很多,野心可以很大,你想要的都在,永遠不要覺得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