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夢》上
第四章、夢的偽裝
弗洛伊德說他的理論并非基于對夢所顯示的內容,而是基于利用夢的解釋工作去揭示隱在夢后的思想。我們必須對夢的顯意和隱意進行對比。焦慮夢與不愉快的夢一經解釋,結果也是一種愿望的滿足。
我們把夢需要解釋這種做法稱作“夢的偽裝現象”。夢的偽裝現象的根源是什么?弗洛伊德再次以自己的一個夢作為分析對象。
稽查現象和夢的偽裝在細節上相同這一事實向我們證明,它們是受相同因素決定的。我們可以因此假定,個體的夢都是由兩種精神力量的作用而賦予它們的形式。其中之一構成夢所表達出來的愿望,而另一種力量對夢愿望施行稽查,而正是這種稽查的使用迫使夢在表達愿望時采用偽裝的形式,仍有待于追問的是行使這種稽查作用的第二種力量的性質如何。不通過第二種因素,什么東西也不可能從第一個系統進入到意識中去。而第二個因素又行使自己的權利,把尋求進入意識的思想改變為它認為 合適的形式。這樣,我們對意識的“實質“也就取得了明確的概念:我們把事物變成意識的時程看成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它有別于、并獨立于形成表象或觀念;我們把意識看作一種感觀,它感知來自別的資料。
釋夢可以使我們得到一些從哲學上不能得到的關于我們精神機制結構的結論。如果夢出現了偽裝,如果令人不快的內容的作用只是為了去掩飾一個欲求的對象,那么,這種解決是可能的。
夢的誘因常與前一天發生的事有關。
癔癥同一性是癔癥模仿的心理過程,比一般癔癥模仿更為復雜一些,它在于潛意識的推論。是在同病相憐基礎上的同化作用。
一個愿望的未滿足意味著另一個愿望的滿足。
有一些常見的夢似乎與作者的理論相反,因為它們的主題要么是愿望得不到滿足,要么是發生不愿意發生的事情。這些夢可歸于“事與愿違的夢”這一標題之下。作者認為可以追溯至兩個原則。導致這種夢的動機之一,是期望作者的理論是錯的,還有是它們滿足了夢者受虐的傾向。
夢是一種(被抑制或被壓抑的)愿望的(偽裝的)滿足。
帶有令人不愉快內容的夢中還有一個分支尚未討論,即焦慮夢。它們并未向我們提出任何新的問題;它們向我們展示的僅僅是神經癥焦慮。我們在夢中所感到的焦慮僅僅是夢在表面上所解釋的內容。我們會發現,夢的內容所證實的焦慮,與恐怖癥中有關觀念所證實的焦慮可以說是完全相同的。焦慮都是表面上依附于與焦慮相伴而生的觀念上,而實際上則別有來源。焦慮夢是帶有性內容的夢,原屬于性內容的力比多已轉變為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