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國女作家,被英國女王授予”偵探女王”的桂冠,一生中創作了上百部作品,大多以犯罪推理小說為主,著作之豐僅次于莎士比亞,因此也稱她為“推理女王”,她開創了偵探小說的“鄉間別墅派”,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發生殺人事件,兇手為特定的幾個人物,這個模式后來被日本推理作品延用諸多。
正值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誕辰125周年之際,BBC先后在2015拍攝了她的代表作《無人生還》,緊接著又在2016年的圣誕期間播放了另外一部由她的小說改編的作品《控方證人》,這兩部作品都曾被BBC多次翻拍上大熒幕,正如福爾摩斯和倫敦這座古老城市中的幽靈一般每隔幾年都會出現那么一次,顯然這些故事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
光《無人生還》影視化的版本就不下十個,其中不乏借鑒了故事內核的影視作品,最新一版的電影里十個陌生人來到了一座孤島上,以一首古老的童謠為核心,每句都蘊含著下一個即將死去的人,如一場殺人游戲在一座孤島上展開,影片的色調和演員的服裝極為出彩,故事依舊耐人尋味。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下稱阿婆)的故事大多設計的精致巧妙,扣人心弦,對人性的洞察深刻,還有出乎意料的結尾,她的作品幾乎很少爛尾,也是她作品歷久彌新的奧妙。
一向高冷的BBC,在追求藝術的這條道路上執著得像個偏執狂,在完成《無人生還》這張漂亮的答卷后,又大力著手繼續推出阿婆的另一個作品《控方證人》,相對于《無人生還》這部長篇小說《控方證人》是一個短篇小說,兩部小說我都看過,BBC將它們的還原度很高,同時也尋求在別的方面有所突破。
這部最新翻拍的《控方證人》雖有經典老版:1957年電影版的攔路之虎,但新作也毫不遜色,兩者伯仲之間,各具特色。(兩版情節略有不同)
故事講述背景發生在1923年戰后的倫敦,從戰場上回來的小伙子倫納德偶然間認識了富有的上流社會的單身老女人艾米莉,并被其包養,富婆艾米莉甚至將全部遺產歸他所有,不多時日,女仆在家中發現了主人艾米莉的尸體倒在血泊中,她大為驚駭并報警,指認倫納德就是這場殺人案的兇手,警方將他關進監獄,等待法律的審判。
倫納德大喊冤枉聲稱艾米莉被殺的時間自己正和“老婆”羅梅在一起(事實上他們并沒有結婚只是互相稱呼為夫妻),羅梅是倫納德在戰爭時相識的女人,把她從戰場上帶回了倫敦,她在一家倫敦的小劇院里表演,是個三流小演員,一心渴望有天能夠成為大明星。
倫納德的律師莫休此時登場,和寡言的妻子生活在簡陋的房子里,是個默默無聞的律師,一把年紀身體也越來越糟糕,他在戰爭中失去了兒子,如果活著和倫納德差不多大,看到眼前高喊冤枉的小伙子他決心替他申冤昭雪,去找可以為他作證的“老婆”羅梅,本來兩人談好,羅梅卻突然翻臉,修改了證詞。
而莫休則堅定的認為女仆才是殺害艾米莉的兇手,她對女主人的愛已經超乎了主仆之間的感情,當她第一次見到倫納德的時候她就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偏見,甚至是敵意,她對女主有一種強烈的占有欲,這種占有欲超乎常理,莫休察覺到了女仆是女同性戀者,認為她有合理殺害艾米莉的理由。
案件一波三折,不停地反轉,人性在一次次經受著考驗,這里每一個人物都非常飽滿,在這起殺人案件之下形成了戲劇張力,不看到最后無法知曉答案,影片故作緩慢的節奏,更多時候是在營造詭秘緊張的氣氛,也顯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一個眼神、動作、深思都在預示著將要發生什么。
影片中律師莫休對案子一心求勝,哪怕自己咳出鮮血。他和妻子沒有了兒子,他想通過事業的成功給妻子心靈上的彌補,他對妻子吼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全部是為了她,那么多次說愛她,但是妻子卻一次都沒有對他說過“我愛你”,他質問妻子是否愛他,一直沉默的妻子終于說出了心里話,她始終無法原諒丈夫讓兒子去參戰并死亡的事實,在妻子的眼中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滿足他的貪婪和私欲,沒有大聲的爭吵,也沒有互撕的狼狽,兩人的婚姻名存實亡。他們的愛情像一場戰爭,沒有一世英名唯有犧牲。
得到答案后的莫休陷入深深的絕望中,他離開了房間只身來到了海邊,他望著遠處高高的一彎白月亮,眼神流露出一絲喜色,朝著碧青色的大海深處走去……
這部《控方證人》展現了當時戰后人們的眾生相,影片中一心想要成為大明星的女演員羅梅還是求勝心切的律師莫休都想要改變自己的現狀,躍居上一個階層去,然而造化弄人,命運無常,終將成為上帝的玩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小說里思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用不同的視角批判了戰爭的殘酷性——即便硝煙散去,也依稀可見它曾經對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人的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