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書上我一直在追一位作者——別山舉水。來到簡書是偶然,遇見別山老師更是偶然。
初讀老師的文就一頭扎進去了,不過簡單的漢字經他手排列出來,那么的有韻味呢!老師的文樸實而厚重。
老舍先生說過,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極喜愛老舍先生的字,不想又讀到別山老師的文,亦如重現。
我又激動又感慨,每文必讀。像當年追《還珠格格》一樣,期待老師的更文。
今早老師又發一篇文,談寫作的,可謂肺腑之言。讀過之后,有感而發,都說寫文難,可在老師看來,不過“多讀多記多看多寫多悟”。
我哪一點也沒做到。讀書自不必說,不敢說自己是愛讀書之人,但絕對是愛買書之人。多少書買回家被束之高閣,整理書架,偶有驚喜,曾經我還買過這本書呢!書是越買越多,有的翻過幾頁,有的仍是包裝未拆。對于書,我總覺得慚愧,不該如此冷落它們。
群里有人問老師怎么能寫出感人的文?老師回答,先感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可是,沒有那么豐富的感情呀?老師答,讀讀席慕蓉的書。要知道老師可是一笸籮一笸籮的讀的。
有一篇老師的文寫母親的(原諒我忘了文章的標題),我的評價是戳心。我讀到這篇文時,正是上班坐車途中,點開簡書,找到老師的更新。這下可好,我是邊看邊哭。旁邊有位大姐以為我怎么了,欲言又止的瞅我,尷尬死了。老師的文飽含深情,讀一次感動一次。
多記,上學時有這個好習慣,什么瑩窗小語,勵志美文的記了不少。長大了,工作了,反倒丟棄了。如今復制,粘貼就可以的事倒不愿去做了。
多看,老師可以看一朵花半天,寫出一篇文,再看花上的蜜蜂,又來一篇,甚至去觀察佝僂的老人走路的樣子,可謂癡了。老師的每一筆都是細細的描繪出來的。看老師的文,最棒的就是細節描寫,就如你親眼所見一般。反觀自己,細節處不夠,總有那么點做作之嫌。
多寫,也是讓我最苦惱之處。哪有那么多素材可寫?越不寫,越沒有感覺,久而久之,偶爾閃現的靈感就錯過了,漸漸地也就沒了寫作的欲望。
老師給出了中肯的意見“有時沒什么寫時,我就會想想今天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著想著,也許就來了一些思路,一發而不可收。”
多悟,我寫文習慣跟著感覺走,感覺有了,想停都停不下來。于是乎,如老師所言,文無主題,雜亂無章。寫一篇文,要先確定主題是什么,如何使選材貼近主題,把語言寫準確了,讓人家明白你在說什么。我想這是我要精進的第一步吧。
這里舉個例子,老師有篇文寫牙疼,洋洋灑灑數千字,簡直讓我頂禮膜拜。換做是我,寥寥幾句,也沒甚好寫,又或許只顧著疼了,哪有那么多心思。如果僅僅是寫這么件小事而沒什么主題,會讓人有無病呻吟之感,可老師高明之處是表達他的思鄉之情。這個主題就深了,而用牙疼去寫,可謂深入淺出。
我的起點很低,只能寫這么多了,僅談談我對老師這篇文章的感受。很高興能遇到別山老師這個良師益友。
我說我的,還有誰說說呢?
一起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