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定義什么是“財富自由”的時候已經確定了一個事實:
所有的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時間
因為,若是你不再需要通過出售自己的時間去滿足自己的生活必需,那你就已經“財富自由”了;換言之,在財務自由之前,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時間。
我們之前在第32周的文章中提到過,初期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高我們的單位時間售價。我們獲得更高的學歷,我們學習更多的技能,最終都是為了提高單位時間售價。
但是我們慢慢就會發現,這樣做的玻璃頂很快就出現了,因為所有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說我們過去學會的是,做“一個正常的時間買賣人”,那么這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何成為一個“精明的時間買賣人”。
答案其實并不復雜:
同一份時間售出很多次
就算是我們給大家提供的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再一次需要提醒大家有些東西只是看起來很顯然和直白,但是其實90%的人未必能夠找到它的關鍵。還記得我們在上周“鏡像世界“里面提醒過大家的事情嗎?
其實很多秘密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樣,躲在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需要我們千方百計地去尋找。看了這么多期的專欄,想必大家應該認識到了這一點:
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顯而易見的。
我覺得有一個形容詞其實能夠很好地描述這種情景:睜眼瞎。一雙好好的眼睛瞪得老大,卻什么也看不到。不是說只有文盲才算是睜眼瞎。識字了卻看不懂文章,還是睜眼瞎,看得懂文章,卻分辨不出其中的胡說八道還是睜眼瞎······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每周會給大家更新一個概念,因為大部分的睜眼瞎狀態都是因為我們腦子里的概念不清晰,所以無法辨別出真實的情況。
在2003年的時候,我決定寫書。
為什么呢?因為我想明白了:為了獲得財富自由,我必須尋找一個方式,運用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把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這是必經的途徑,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的時間都是“用過即棄”的,甚至“不用也不得不棄”,并且時間不會再生,也不會給你“攢在一起讓你放個大招”的機會。于是,只有一個辦法,把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越多次越好!
我找到的方式就是寫書。那一年,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寫出了一本書并出版《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到今天為止,14年過去(按照我的方式,這就是兩輩子了,因為七年就是一輩子),這本書在TOEFL詞匯書市場上依然暢銷,它不僅暢銷,他還長銷,迄今每年銷量不減。
到今天為止,這本書的稿費我分文沒有動過——我故意把那張銀行卡剪掉扔了。這一招是在一本書里的學會的《Mean Genes:From Sex to Money to Food,Taming Our Primal Instincts》,作者是Terence C.Burnham, 2000出版。此書作者提到一個例子,為了控制自己的花銷欲望,他跑到外地開了一張銀行卡,然后把卡剪掉,定期往那個卡里轉賬,而因為必須到外地補辦一張卡才能提款,所以那個“麻煩”使得他“懶得”去花那些錢······書就是這樣,哪怕有一句話,甚至只不過是讀那本書刺激出來的某個(可能并不相干的)想法,竟然改變了你的行為,那么,這本書就是“無價之寶”。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起碼值1000萬的書——現在那張銀行卡里究竟有多少錢我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從來沒有去查過,我只知道一件事兒:有一筆數目并不小的你根本用不上的錢,是財富自由的一個基本標志。
后來,《TOEFL高分作文》于2005年出版,這本書成了我后來長期“不務正業”的支持,隨后的差不多整整一輩子(七年),我的所有生活開銷都來自于這本書的稿費。開公司可以不拿工資,利潤全分掉;可以同時開好幾家公司,還閑著沒事兒去研究比特幣,做礦場和場外交易,事實上全是這本書的稿費在支持我——因為我可以不在乎收入,因為那時候我早就可以完全不在乎我的“時間成交價”,反正我的生活必需早已不再靠“出售時間”而換取······
寫出一本長銷的暢銷書——注意不僅僅是“暢銷書”——是我個人開始運用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的起點。因為這本書的長項事實上相當于把我之前“辛苦”的九個月,反復出售了十多年,賣了幾百萬次······雖然每次賣出的實際價錢并不高,稅后幾塊錢而已。
許多年來,我一直在琢磨,對個體來說,還有沒有什么其他方式可以做到“把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我的意思是說,除了出版書之外。后來想明白了,一切內容制造,本質上來看都是這個類別的,書籍、唱片、動漫······或者更為精確一點,一切創意制造都可能是個這個類別的。
你可以把一本書,一張唱片,一部動漫理解為一個“產品”。那么,這類極度依賴創意的內容,或稱產品都可能屬于“成本極為低廉”(腦力勞動)、“受眾極為廣泛”(即,銷量可能很大)的東西,有可能有能力制造這類東西的人,最終都可能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反復售出很多次。
我曾經說過,一輩子只有一個職業:學生。雖然我在這些年做過很多事情,比如做銷售,做教師,做投資,做專欄作家......但是有一個職業是從來沒有放下的,那就是學生。因為不論在任何領域,你都要不停地學習,不停的成長。
很多讀者認為自己的職業和上述這些“產品”沒有太多的聯系,因此感到有些沮喪,其實大可不必。
我“一輩子”的這個“職業”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就是每個人除了自己從事的職業之外,其實也可以一直抱有另一個職業:老師。把自己在這個領域所積累的技能教給別人,把自己獨到的方法傳授給他人,這些是你從事任何職業都可以做到的。
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別人,這是對于個人商業模式的雙重升級過程。
一方面,你可以把傳授的知識通過寫文章、錄視頻等方式傳播出去,只要選擇的領域是大眾的剛需,而且產品足夠優秀的話,就能夠極大程度地解決財務上的問題。
另一方面,即便你暫時沒有辦法拿出這樣的作品,你的個人個人能力也會在這樣倒逼輸出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提升。即便你還停留在第一種模式下,這樣的方法也會對你增加自己的價值有很大的幫助。
雖然那時候我剛剛“入門”,但出手的時候已然是個深思熟慮的高手,因為我不僅僅是個作者,我還是個極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并且,我是銷售出生,從一開始就懂得如何把一個東西不僅賣出去,還要賣的更多。更為重要的是,我跟其他的作者不一樣,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這種思維:
- 我很厲害,所以我能寫書;
- 我寫出來的東西就是很厲害,所以你們不能亂改,我寫什么就出版什么;
- 我很厲害,我寫出來的書也很厲害,你們不買是你們的眼光問題······
我的出發點是“就算我不是很厲害,我能不能賣得很厲害?”所以,我的思維是截然相反的,我認為如果讀者不買,那肯定是我自己做錯了什么。并且,我不僅是銷售,我從一開始就明白我必須使用“產品思維”去考慮,產品思維里最重要的思考是什么呢?說穿了就很簡單,不說穿就是一張徹底蒙蔽雙眼的窗戶紙:
剛需
對,你的產品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剛需——沒有什么比這個更為重要了。若是你的產品是消費者的剛需,即便做得不夠好,人們也會買;剛需么,能解決多少就解決多少。如果你的產品并不是消費者的剛需,無論做得多好,買的人也不會太多。一切的其它能力、其它品質,都在此之后起作用的,不做剛需產品,剩下的無從談起。
許多年前的這一點點思考,一直到現在,我都因此受益。無論是后來的創業,還是后來的投資,還是后來的再創業、再投資,都一樣,我已經習慣了去找、去做真正滿足剛需的產品,我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去甄別真正的剛需——根本沒辦法用錢去衡量這個能力。
當年我出書的時候,我正在教的是托福的閱讀和文作文。一般來說,老師出書,都是一樣的,自己教什么就寫什么。我覺得不能這樣。閱讀和作文,都實際上并不是中國學生的剛需——或者更準確地講,即便它們都是真正的剛需,可學生們卻不以為那是剛需,學生們(即,消費者們)心里以為的剛需是詞匯書······
所以你看到了,我的第一本書是詞匯書。
骨子里,我并不認為背單詞就是學英語。全世界范圍內,甚至從人類史上來看,從來沒有什么學習行為是如此驚人地大面積失敗的——幾億任前赴后繼地“學”英語,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十六年下來,99%以失敗告終。為什么啊?天天背單詞,卻不用單詞——造句就是用詞么!天天背單詞卻從來不造句······學了十幾年英語,就從來沒有真正用過,不失敗才怪!
這里要強調一點,也是大家很容易混淆的地方,那就是這樣“別人以為的剛需”有沒有必要滿足呢?
首先,別人以為的剛需并非不是需求,也許他只是沒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比如在學英語的過程中,背單詞是不是需求呢?肯定是。如果你連基本的詞匯量也達不到,其他的一切應用基本上都免談。只是在單詞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這方面的需求就不是最重要的了,相比之下,多造句,多朗讀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滿足的確實是一種需求,在這一點上不必有什么道德上的愧疚。
其次,我們都是為自己“打工”的人,所以做事肯定不會馬虎,既然市場有這方面的需求,而我看到大部分市場的供給都不足夠好的話,認認真真做出一款好產品就非常必要了。
別人以為的剛需也是需求,我們有能力滿足這部分需求,并且能夠做得比其他人好,那就應該拼命去做。等到他們的這部分需求被滿足之后,自然能夠把注意力轉移到真正需要的“剛需”上。
又過了幾年,我寫了一部《人人都能用英語》,卻沒有找傳統出版渠道出版——反正我又不需要用此賺錢——而是直接放在網上(zhibimo.com)供人免費閱讀,迄今為止閱讀量過億,不知道幫助了多少人,擺脫尷尬!
可是,我選擇了詞匯書——因為它是消費者心里真正以為的剛需(請認真注意我的每一個字的措辭。而后就是“我自己要對得起自己”的過程了。我運用我的計算機技能寫了自動化腳本,運用我的大學里會計專業中學會的統計概率知識,在我自己創建的TOEFL真題語料庫里分析,最終挑出2142個詞匯······這些單詞全部掌握了,剩下的靠“跳、換、猜” 基本全部可以搞定——考試么,考的就是這種能力。當時,市面上所有的書都差不多是《TOEFL詞匯12,000》之類的東西,四處都在說,考托福需要至少過萬的詞匯量。而我的書,清楚地、有根有據地告訴大家:別怕,先把這2142個單詞全部搞定,21天是很現實的,每天一百個,誰都能做到——然后就可以去考試拿個好成績了。
這是一個滿足剛需的、一枝獨秀的產品,賣了十多年,還在賣,銷量不減反增。
過了兩年,出版社因為上一本大書一本書大賣,所以一直在勸我出第二本書。我就寫了《TOEFL高分作文》,一本范文集。我在課堂上是絕對不講范文的,作文老師講范文就是犯罪,因為這樣會讓很多原本可能有創意的人變成毫無創意的人,有什么比這個罪過更大的呢?作文寫不出來,不是因為不會用模版,不會用“萬能句型”,是因為腦子里沒有真正有意義的思考,所以,作文課應該是教思考的,不是嗎?可是,終究我出了一本范文書——為什么?因為,再次重復,字字珠璣:因為它是消費者心里真正以為的剛需。
然后就還是“我自己要對得起自己”的過程了。既然是范文書,就把題庫里的所有185篇范文全都搞定,雖然你要的是“范文書”,我給的肯定不只是“范文”,還有相當多的篇幅認真仔細且正確地分析托福作文考試的評分標準,并給出相應的最佳策略······而在課堂上,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學生,你沒必要因為我在課堂上不講范文不講模版不講萬能句型而投訴我,(事實上我真的被無理地嚴重投訴過),你非要看,你就用幾十塊錢去買我的范文書,在課堂上,我要講更重要的內容,即,你如何才能正常正確思考······甚至最后這句話在范文書的前言里也醒目地指出過。
又是一個滿足剛需的、一枝獨秀的產品,賣了十多年,還在賣,銷量不減反增。
在后來,離開新東方的時候,我寫了一本《把時間當做朋友》還是滿足用戶剛需的——所有追求成長的人都會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時間的寶貴,更為關鍵的是,他們苦于時間的“不可控”······這是需要被滿足的剛需。然后我就寫了,給出了一個邏輯上簡單卻又嚴謹的解決方案:
- 時間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
- 管理時間是根本不可能的;
- 只有管理自己才是可能的;
- 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還是一個滿足剛需的、一枝獨秀的產品,賣了將近十年,還在賣,銷量不減反增。
很多人會覺得,如果滿足的剛需并不是自己內心認同的,會不會缺乏一些動力。對于如何讓自己保持動力,如何讓自己不輕易放棄,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一個方法:
給這件事情賦予重大的意義,甚至多重重大的意義。
一個需求也許在我們的眼里沒有那么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這并不妨礙它成為別人的剛需,或者說“以為的剛需”。這個時候,我選擇去滿足這個需求,那我需要給它賦予什么樣的意義呢?
第一,有需求就會有供給,而我看到市面上大部分的供給都不夠好,我如果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其實是幫助大家節省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有些需求只有滿足之后,你才會關注其他更重要的部分。與其勸說一個人背單詞不重要,不如直接拿出一套不錯的解決方案,幫他邁過單詞這個門檻。等到他真正搞定了單詞之后,才會注意到原來真正重要的是其他都方面。
最后,滿足了大眾的剛需能夠讓我盡快實現財富自由。而不為了金錢,而出賣時間之后,我能做的事情明顯會多很多,而且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重大意義”。
事實上,“必須滿足消費者以為的剛需”——這個道理放到哪里都適用。你看音樂產業,為什么愛情歌曲占95%以上?一樣的道理啊!你看動漫產業,為什么哪兒哪兒都有愛情故事?一樣的道理啊!再回到書籍,情感類書籍從來都是市場上最大的品類之一,還是一樣的道理啊!
我個人最敬佩的“創業者”之一,是陶華碧女士。人家不融資,人家不上市,人家只做一個香辣醬,而后就賺很多很多錢,并且還老老實實地納稅——這樣的人不是英雄誰是英雄?他的產品(老干媽香辣醬)最核心的屬性就是“滿足剛需”;你到國外的網站上看看有多少老外不小心吃過陶華碧女士的產品之后回國買不到就很痛苦,四處想辦法搞代購就知道了······
曾幾何時,想要“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十幾年前,作家門中的絕大多數也不能做到“一炮而紅”。可時代變了,互聯網改變了一切。今天,若是你真的拿的出“真正能夠滿足消費者以為的剛需”的創意產品,絕對不愁賣不出去,也絕對不愁賣的不多。
各種渠道正在爆發式的增長。比如,蘋果的APP Store,微信的小程序,都是程序員“把自己的同一個人時間出售很多次”的絕佳渠道。微信的訂閱號,培養了無數的作者,給更多的文字工作者更多的機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在國外甚至出現了基于區塊鏈的版權確權與分發的系統(比如 steemit.-com),靠創作賺錢,賺大錢已經是越來越多的人的機會。
希望掌握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的概念:
剛需
還要更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概念:
消費者以為的剛需
這就是為什么在這么多年的過程里,一直認真研究心理學的原因,我們不僅要理解別人,還要理解整個主要由別人構成的世界。不僅要理解它,還要與它融洽的相處,跟它做朋友,跟他共同成長······
還有個思考,就是為什么我會避免選擇在服務行業從業?因為服務行業的問題在于,身處其中的人,幾乎完全沒辦法運用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你的時間貌似在那里永遠只能一份時間出售一次——這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實在是太可怕了。即便是最初的時候沒辦法從事了這個行業(我自己不就是當過老師嗎?又,有誰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沒辦法”的時候呢?),也要想盡一切辦法在恰當的時候跳出來,擺脫不能更多運用“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的尷尬。
而希望啟用第二種商業個人模式的人,從一開始就要訓練自己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而不是僅僅在意完成任務的機械工作能力。近幾年人工智能發展趨勢更明顯地揭示了這么一個道理:
一切沒有創意的工作都可能很快會被機器替代。
那怎么辦?虛一點的說法是“重視教育”,實在一點的說法是“要不斷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而這恰恰是這個專欄最核心的主旨。
很多讀者有個誤解,認為自己起步階段所記錄的新的沒有價值,但其實并非如此。
首先,這種記錄對你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把剛入門時的困惑一一寫下來,看看哪些問題能解決,通過什么方式解決,哪些問題暫時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想清楚之后不容易浪費精力,投入的努力也相對更有效率。
其次,這對以后可能的受眾也有價值。大部分人都是在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之后,才覺得自己有資格來寫一些東西。實際上,他們雖然已經能夠做到融會貫通,但是卻已經很難站在初學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至于那些曾經困擾過他們很久的一些初級問題,已經不被視為困難了。
所以如果你能保留這么一份入門時的學習心得,哪怕暫時用不上,對于以后反過來自己回顧自己應該如何編寫教程,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雖然說升級個人商業模式很重要,但是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把解決自己的剛需作為目標。比如我當初在電腦城賣電腦的時候,就寫過一個小冊子,里面詳細整理倒是各種流程。好幾章,好多節,從組裝電腦到安裝操作系統到各種故障排除,都有詳細的“傻瓜式”流程。
那是我個人的工作心得,寫的多了之后,慢慢的就成為我的培訓手冊了。招聘了新員工,就拿這個手冊來培訓他們。你看,其實只要是對你有用的一些經驗,積攢的多了之后,自然也會成為別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