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處在一個工作和生活的瓶頸期,覺得自己卡在其中動彈不得,人在順利的時候總是忙啊忙,忙著享受生活,忙著收獲成就,來不及抬頭看看,只有在失意之時,各種想法念頭才一下子涌上心頭。
人的想法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改變,有時候會忍不住往回想:人生中遇到的很多人,出場順序很重要,有的人如果換個時間出現,或許就會有不同的結局。
有些決定看似是自己在做,其實是身不由己,尤其是在人生重大問題的選擇上,“我” 做不了自己的主,只能聽憑潛意識的擺布,比如說高考后沒考上一個好大學,是復讀還是將就去上,遇到一個條件還不錯但不是特別心動的人是將就還是放棄。
我們總會做出一些日后會讓自己后悔的決定,但事實是即使時光倒流重來一遍,我還是會重復之前的選擇。所以,沒什么好糾結的,也沒什么好后悔的,所有已經發生的,都是一定會發生的。
29歲,我開始害怕,怕自己永遠都找到那個合適的另一半,無數次我覺得自己要孤獨終老了,那么最壞的結局是什么?答案是: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我知道我一個人也可以生活得充實,我很少感到真切的孤獨,甚至我喜歡一個人呆著,貪婪地享受一段絕對自我的時光。一本書,一杯茶,陽光雨露,微風細雨,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怡然自得、陶醉其中。
楊麗萍說她想做一個生命的旁觀者,就像看一朵花開,聽萬物的低吟,感受微風的輕撫,陽光的照耀。不希望這一生身負枷鎖,帶著某種使命過生活,更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真真切切地活一回。
走遍大江南北,尋訪名勝古跡,徜徉于書海,博古論今,按下快門定格美麗,去最北的地方看極光,去最南的地方拍企鵝,攀登最高的山,看最壯麗的風景,感受跳傘的驚險……
熱愛自由的射手座,一個人背個背包去旅行,不在乎目的地,隨心所欲地走走停停。人生的路就像一段旅程,我不知道最終會走向何方。但,每一天都過的踏實而充實,因為未知而充滿興奮與期待。
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我只能坦誠面對自己的選擇,誠實地繼續往前走,別人可以不理解,但我自己卻無法教自己失望。
從小我們受的教育就是我要怎樣怎樣,我要成為誰誰誰那樣的人,缺唯獨不想成為自己,兜兜轉轉回來才發現,原來我們只能做自己,只有做自己才是最舒服最成功的。
所謂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不過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但即使是你最親近的人也不能為你的人生負責,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可能會收獲別人的贊美,卻會迷失真正的自我。
人生哪有什么標準答案呢?忠于自己,做到無愧于心就好。
工作之外,同事朋友之外,有時我會一個人認真發呆,坐在空無一人的大廳,放著劉若英的《一輩子的孤單》,想著我會不會真的就會一直孤單,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個人照樣生活得很好,我努力工作,從工作中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我用心生活,認真體會日常瑣碎中的每一點小幸福。
與其在一次次辛苦找尋中狼狽而返,不如經營好我的單身生活,與其在別人的期待中筋疲力竭,不如按自己的方式去過不一樣的人生,我們都想追求快樂幸福,卻不知道這盲目追求的本身就會讓我們失去快樂和幸福。
有時候不想工作,不想說話,不想看書,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只是一個人坐在窗前莫名地發呆,任憑思緒飄來飄去,漫無目的,在這樣的專屬時刻放空自己,讓片刻不得安寧的身心停下來休息,這之后就會覺得自己又活過來了,又可以投入工作,投入繁雜的人際關系之中了,我稱之為“發呆療愈法”。
獨處使人身心健康,梭羅這句話說的很對。每個人不定期的都需要有一段獨處的時光,療愈自己的傷痛,不能接受片刻的孤獨的人,不能享受孤獨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心靈是匱乏的。反之,能享受孤獨,安住于孤獨的人內心肯定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
我一向自詡自己是個樂觀開朗的人,遇到問題會積極面對,但一個人的能量總是有限的,有時候很多煩心事集中在一起都來困擾你的時候,也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也會想:算了,隨他去吧!我真的好累啊!我承認我無能為力了……
如果說生活是一條河流的話,那就隨她順流而下吧!我不徒然抵抗,我放手了!結果再壞又能怎樣呢?!這樣想之后就會覺得輕松很多,有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覺。這之后反而有勇氣去處理后續的麻煩和問題了。
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人,在生活中與自己對抗、與自己言和,有時覺得自己充滿力量無所不能、有時又像泄了氣的皮球覺得自己無所適從。然而無論是哪一種狀態的我,始終也沒放棄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我陪著自己一路走來,看著自己的變化,我繞了很多遠路,也發現了一個更加接近真實的自我,她更加勇敢,更誠實,對未來更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