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趕著去死。
早上上班,不想擠地鐵,于是騎摩拜單車。同樣是清晨的高峰期,同樣是5公里的距離,達到目的地時竟然發現:比平時足足少了10分鐘!以前,就算拼盡全力,也只能減少1分鐘、2分鐘,而這次,10分鐘。原因何在?突然意識到——是車變了。于是才發現,Lite這一款無論是車重、材質,還是傳動系統都進行了全面的革新,于是才有了我所經歷的從30分鐘到20分鐘的改變。我想作為用戶,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時間上的節省,更有體驗上的提升。
這經歷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小的改變,哪怕看似微乎其微的改變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想起七八年前的一個例子。那個時候,被選做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閱卷員,工作量巨大,7天要完成近20萬份卷子,機器能閱的是答題卡,而像聽力、翻譯、作文就要人工閱。我們被分在聽力閱卷組,每個人只負責一個單詞或詞組,在這7天要看近20萬個人寫的同一個單詞。所有的工作都在電腦上進行,說來也簡單機械,基本上使用3個鍵就夠了——一個鍵代表“正確”,一個鍵代表“錯誤”,一個鍵代表“下一個”。雖然只是簡單的三個鍵,但是每個人的差距是巨大的。一般我們從下午4點開始,最快的晚上8、9點就可以結束,而有一部分會在12點結束,甚至有些無法完成當天的任務。盡管只是三個簡單的鍵,但是相差3個小時還是讓人值得深思。一開始我的手已經用到了極限,然而還是落后最快的1、2個小時。仔細琢磨才發現,按鍵的先后、輕重、節奏都對效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經過小小的挑戰,我的時間竟然可以提高兩個小時,成為最早完成的那一撥兒。還記得,閱完卷后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閱卷窺人》。
這是個機械工作的例子,然而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啟示。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工作中,小小的改變有時會帶來可觀的、令人想象不到的變化。比如,有人提出“一日之計在于昨夜”,在前一天晚上就計劃好第二天做的事會讓第二天的效率大大提升;比如打電話之前在筆記本上列出要點會讓打電話的溝通效率大大提升;比如每天八點上班,但早到半個小時,會讓一上午都游刃有余。
想起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獄,然而歷經20年,在一個電閃雷鳴的夜里金蟬脫殼,巧妙地逃脫了監獄。當典獄長查看安迪的房間時,才驚人地發現,這家伙是從房間的墻上鑿了一個洞中越獄的。
由于安迪熟悉地質學,剛進監獄的時候就發現墻壁的特殊土質。后來運用各種關系弄來小錘子、海報等等,每天晚上他都用小錘子一點一點地鑿洞,第二天在防風的時候在偷偷地用把裝在褲兜里的土偷偷散落。如果從每一天他鑿的土來看,簡直微不足到,要越獄談何容易。然而他卻滿懷希望地、平靜地繼續這件微小的事。20年后當他成功逃脫的時候,幾乎讓所有人都難以置信。
我們從小都被教育“從點滴做起,從我做起”,當真正體會了微小改變帶來的變化,再激發去做更多的小改變,在經過許多個平凡而枯燥的積累后,終有一天會”于無聲處聽驚雷”,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