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幾個家長聊天,雙減后大家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學校沒有布置作業了,怎么辦?以前還可以作業的理由讓孩子學習,現在仿佛都沒有逼孩子的借口了,當然娃們也不會聽話照辦,乖乖學習。
倡導的是減負,可家長的心理負擔一點沒減,反而更焦慮了。焦慮的源頭在哪里呢?都在擔心這樣減負下去,等到高考時才發現跟不上了,怎么辦?考不上大學,怎么辦?字里行間都是對娃未來的擔憂,目前除了雞娃好像也只能雞娃。
要想解決做,讓我們來看看《鄭淵潔家庭教育課》這一本書。也許在這里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1.父母合格,孩子才能優秀。
家庭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示范和引導,作為家長,你希望孩子做到什么,你就演示給他看,他自然而然會模仿你,這個效果特別好。
作為父母都應該學做演技派演員,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比如有家長特別頭疼,孩子不愛看書怎么辦呢?那首先我們是否可以試試看,先讓自己愛上閱讀,哪怕你不愛閱讀,我們也做一個演技派的演員,下班之后兩口子一人捧著一本書,也許幾天之后奇跡就會在你身邊出現了。
關于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以前我也為此頭疼,前段時間跟孩子坐車去姐姐家,我特意一路上沒有看手機,只帶了兩本書,我和孩子各一本,全程一個多小時我就摟著孩子安靜的看書,剛開始孩子還很抗拒,不愿意看自己的書,看著看著開始主動翻開包把書拿出來閱讀了。
2.學渣成為成功人士?
家長們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此提早過分的給孩子注入各種知識。在這本書中,鄭老師強調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方能贏得人生,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如果將讀書比喻成一場馬拉松,那我們前期就不要跑太快。因為長跑的秘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
提前學習,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作用,反而會厭惡。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
文中,鄭老師提到他對女兒制定的方針是小學保持跟跑狀態練習追功,就是追趕的功夫,初二開始發力,高一開始超越,高二領跑,高三奪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欲速則不達。
3.在學業中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們要分析什么技能,在孩子長大后工作時能抵消孩子的低學歷,或者不是名牌高校學歷的劣勢受到上師老板或者同事的青睞。
作為父母應該想辦法讓孩子寫的一手好文章,方法是讓孩子愛上閱讀,閱讀的書多了,孩子應該具有了用筆記錄自己對世界觀察的愿望。再看了孩子的文字后,如果家長由衷欣賞和贊美,也會引發孩子對寫作的興趣。
4.孩子的未來怎樣才算成功?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終生有成就的并不是學霸,并不是金字塔塔尖上的那幾個人,而是在中等偏上的這個部分。就是我們經常說的85分到90分這個區間的人啊,他們的整個一生的成就是比較好的。
首先他們沒那么焦慮,心理健康,其次也沒那么竭盡全力,沒那么透支自己。既能愉快的生活,又能愉快的學習,他們始終保持著一份活力啊,還有一份潛力。
等到他們真正發力的時候,他可以源源不斷地向外釋放能量,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人生。
所以說人生的成就,跟你考試的分數有相關,但不是100%的絕對的相關。人生的成就來自于你的思維格局,眼界,人品人格,心智的健全程度。
這些才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成就。而我們中國家長往往短視,我們總認為學習好,考個好大學,將來就人生順利了。
文中鄭老師舉到了自己的例子,他只上過小學四年級,最終卻成為了全中國家喻戶曉的的童話故事大王。所以家長們,學校有沒作業,你覺得還那么重要嗎?
5.給父母的忠告。
不要讓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如果孩子認定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他會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是全家最重要的事。
孩子成為全家的中心,使得孩子從小適應了當核心的日子,孩子成年后總會離開家庭,他對不是核心的日子會無所適從,不能適應這個落差。
父母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清楚感覺到家里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業,同時作為監護人呵護他成長,這樣做也是培養孩子的追趕的功夫,孩子認為家里其他人由于年齡原因跑在他前面了,他會暗暗通過努力學習追趕家人。
最后以鄭老師的話結束這篇文章:合格的家長的標志是保衛家族,創造榮耀的重擔自己挑,給孩子構建一個輕松愜意的人生。不合格的家長的標志是保衛家族,創造榮耀的重擔讓孩子挑,自己則不思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