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半年時常思考一個問題到頭來更加確定了我要過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或者說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非常簡單而又通俗,就是一句古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可能會賺很多的錢也可能不會很有錢,可能會坐很大的官也可能就是個科員,可能是個大學問家也可能是個小研究者……其實列舉的這些都是具體形式,不是“我的人生”這樣的上位概念。
在確定了自己的理想之后又開始想到底成為什么樣的人才符合我的預期呢,昨天晚上看了一部賈樟柯十年前的電影《三峽好人》,今早上翻影評看賈樟柯的一些言語,有了一些想法。要認識這個國家,不要去機場,不要去高鐵站,得去坐一下通宵運行的普通火車的硬座,那里才是真實的中國,那里才是真實的人生,換句話說,即便是在機場,在高鐵站,我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實。無論是所謂的中產,還是所謂的精英,我相信大多數人背后都會有復雜而又心酸的故事,大多數人都一樣,心在新聞聯播里,身體卻在水深火熱中。長工嘲笑短工,按揭買房的嘲笑買不起房的,這就是現實。
我今天轉發了一條微博,說可能學問只會成為一個人嘲笑另一個無知的人的資本,而不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大多數人讀的書越多,越明白如何去做一個看起來端莊的人,會不說臟話,會說對不起和謝謝,會在一個場合讓大家感到都舒服,這不正是網上對于情商的定義么,會悄悄成為所謂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會成為虛偽的君子,但是,一個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是多讀很多書之后決定的,不堪的人看一百本書會成為一個看起來友好和善但實際上危險可怕的繼續不堪的人,向善的人就算沒有上過學,依舊不影響其內心,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向善與不堪,和遺傳基因有關,和家庭教育有關,和成長經歷有關。
經常令人困惑的,總不能非常精準地區分向善與不堪,我曾經說對一個人的認識總要經過一百八十次的反轉輪回才敢姑且下一個結論,我試著總結一個固定下來的品質,我想是同理心吧,有這個的人姑且成為+的人,沒有這個的人成為-的人,大多數時候的困境是,我不喜歡的人并不代表他們不好,我喜歡的人也未必代表他們就好,人隨著感覺走,往往不會刻意區分,雖然大部分情況沒有區分的意義。
我想非常非常嚴格地警醒自己,一定不要成為那種所謂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精致是必要的,我現在幾乎已經不可能再回到“粗鄙”的狀態了,本質上說這些形容詞不重要,重要的是利己還是利他,這是檢驗一個人真誠與否的關鍵。
沒有人苛求任何其他人這么做,但是,能隨時隨地溫和地和這個世界對話,具有同理心,這是我能想到的一個人的最好的狀態了。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現在還不是,我每天晚上睡覺前還需要反省自己,我理解的自信不是24小時都對自己深信不疑的,而是當第一天晚上悄悄看一眼真實的還需繼續完善的自己,第二天早上再去挺胸抬頭地面對鏡子里的自己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