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作家的成長都是艱辛的,可以說沒有許多事情的磨礪根本就出不了作家。事實上,沒有事情的磨礪,許多人連人都不能好好做,因而自然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
東野圭吾稱得上作家這個稱號。
在日本,作家不像在中國這樣被認為是一群寫故事的人,人們往往會把作家當做給人解答心理問題的一類人。
如果真按這個標準,那么簡書上關于寫作的專題就不會大行其道了。
這本書的前面完全可以當做自傳來讀,前面的大事年表就是一部東野圭吾史。敘述雖然簡單,但非常詳細,可以說把東野圭吾的寫作歷程全部寫了一遍。這是作者自己寫的傳記,因而特別真情。字里行間都充斥著東野圭吾先生對寫作的喜歡。
在此之前,我讀過《孤獨小說家》一書,里面講的是作家耕平在出道后默默無名了十年,十年后終于獲得大獎,從此人盡皆知的故事。
《孤獨小說家》里充滿了孤獨與無奈,無奈妻子的早亡,無奈寫的書賣不出去。耕平他一年只能寫出一本書,這一本書是他最大的寫作數量。書沒人買,加印對他來說就是件遙不可及的夢想。這看起來是件凄苦的事情,但其實不這樣,小說中耕平活的很好,因為他在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
清清淡淡本身就好,再加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更好了。東野圭吾就是這樣。他比耕平還慘,十五次大獎落選,他該要多么難受啊。
耕平最后都開始懷疑自己了,懷疑自己適不適合做這個行業。我想東野圭吾也是這樣的吧。十五次失敗的打擊不是誰都能夠承受的。
值得一提的是,東野圭吾寫這本書時沒有那種沉重的感覺,相反有許多有趣的內容。這十分難得。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詭計,而推理小說家就是要把這詭計寫出來,不需要多少人理解,因為他本來就是,不論或喜或悲。
東野圭吾寫第一部小說時,情況比較搞笑,一部推理小說竟然在快要寫完時,作者還不確定誰是兇手。這對于推理小說而言,實在是搞笑。
我想起我在寫第一部小說時,大概也是流水賬一般。可是,東野圭吾就是把那部小說寫完了。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開始,因而也就有了終點,這終點就是這般簡單,哪怕最后就是流水賬一般的存在。
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個詭計,而這樣的詭計會在某一瞬間串聯心里的所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