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發現我可以和老外用英語胡謅了,不管正確與否,不再膽怯。這種感覺就像是年齡挺大不會說話的孩子突然發現自己會說話了一樣,有些小興奮,小激動,小竊喜,想想這幾十年的學習歷程,成就感頗強。不怕丟人,就是想跟大家分享我學英語的故事,讓正在學英語或者想學英語的人少走彎路。
故事就從小時候講起吧。出生在革命老區小村里的我,從小是沒有機會上補習班的,童年的回憶都是上樹爬墻,家里沒有電視,唯一能接收外界消息的就是一臺老舊的半導體收音機。沒有人告訴我學習有多重要,也不知道村外的世界很大,還有人講不一樣的語言,以為自己的方言和廣播里的調調也差不了多少。
初中開始接觸ABC,老師說這叫“英語”,很多外國人說這種話。啟蒙老師很牛,據說曾經是國民黨軍官傅作義的翻譯,因為各種運動而妻離子散,流落到這個窮鄉僻壤,他后半生一直致力于自身問題的平反,可始終無果,最后在學校附近的一家教會抑郁而終。他曾經組織過一次“說”英語比賽。為什么打了引號,因為實際上是念英語。就是自己找一篇短文,照著讀下來就成。我有幸在這次比賽中得了一等獎,僅僅因為我的發音還比較準,懂得讀問句時用升調。這個獎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從此早自習經常讀英語,還背了不少段落。不過,這跟我的學習成績好像關系不大,學了三年下來,考試也從來沒有考過及格線。
英語成績的提高得益于高中時的一位女教師,她曾經是我父親的俄語老師,教我們的時候已經屬于退休返聘。聽父親說她是俄語專業,英語知識純屬自學,人是非常好的。這個老師說話方式有點直接,記得經常說我們:像你們這種態度,還想考大學,考個屁!老師講課那是沒得挑,課本涉及到詞匯的用法搭配舉例應有盡有,基礎知識講得很詳細。那兩年記了很多筆記,考試成績變得及格還進了中上游,最讓我驕傲的是閱讀理解,經常受老師表揚。但是,直到高中畢業,好像仍然不覺得英語是一種可以說的語言,它只是可以增加考分用來升學的工具。
大學開始,英語開設了口語課,我的災難就開始了。我筆試成績不錯,有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但我就是開不了口,不會讓單詞變成語言,不懂如何用這些單詞語法去表達我的想法。大一第一學期口語考試,老師準備了幾個小紙條,每個紙條上有一個單詞,讓學生隨機抽取一個,然后圍繞這個單詞盡情發揮,隨便說說就可以。我抽到的單詞是qualification,這個詞不熟,腦子里的第一反應是不認識,根據單詞拼讀的知識拼出了單詞發音,之后大腦便一片空白,沒再說一句話。老師很期待的等了好久,直到不能允許時間再拖,就跟我說:好了,出去叫下一位同學。大學三年級,老師在課堂上讓同學結對自由對話,跟我一組的同學從來都是唱獨角戲。雖然老師沒有鼓勵過我,畢竟最后還是放我一碼,讓我順利畢業了,但課堂上的尷尬永遠留在了記憶里,變成了揮之不去的噩夢,似乎就自我認定了以后再也不會開口說英語。
大學畢業很多年以后陰差陽錯進了外企,又開始頻繁的使用英語,郵件寫作不在話下,可給老外打電話開電話會時有時候必須用英語,說英語又成了我心里的梗。尤其是在自己心里有想法卻插不上話的時候,在自己想表達清楚卻只能單詞by單詞一個個蹦的時候,那種學說英語的欲望又被激發了起來。一咬牙一跺腳,花了幾萬塊錢去報了英孚英語培訓班,入學水平測試時把業務員嚇了一跳,因為我的筆試成績已經達到了他們開設課程11級的水平,但口語卻只到5級,只會簡單的英語會話。不得不說,這個培訓班對我幫助很大,網上課程的很多視頻反復播放,鍛煉了聽力;模擬對話和句子跟讀鍛煉了發音;課堂上外教教學以及同學們的情景討論鍛煉了口語;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臉皮厚了,不怕錯不怕丟人了,胡說八道也無所謂了,放下了一切竟然還進步了。前幾天去印度出差,感覺能理解對方要表達的意思,能說出自己想表達的想法,吃飯聊天也能說上幾句……這些,基本滿足了當下的需求,我學英語其實也就是為了這樣簡單的目的吧?別人幼兒園小學就可以學會的語言,我用了幾十年!
英語首先是一種語言,學習它就應該像孩子學中文一樣,首先從聽說學起。我們從來都沒有一上來就教孩子練aoe練橫豎撇捺,英語也一樣,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練聽說,之后才開始單詞語法,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浪費,花更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最終只是取得小學幼兒園的成績。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自家孩子三歲,想報個英語班但學費一年一萬多,值不值,有沒有用?我說如果你有這個錢,能負擔得起,就去學吧,孩子的路還很長,外面的世界很大,你不知道他們能走多遠,現在看可能對升學無用,你怎么就知道在他以后生命中某一天能不能用上呢?不能讓我們目前認識的局限限制了他們無限發展的可能。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有跑完全程才算勝利,你所學的知識技能就是補給,所以在能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