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又到了幼兒園小朋友的集中入園季。這對于每天和娃斗智斗勇的老母親而言,真是一件大喜過望的事:
娃入園了,咱就解!放!了!
狂喜剛一半,老母親們燦爛的笑容還未完全舒展開來,又心梗般地凝噎住笑,為另一件事憂愁起來:
娃不愿去幼兒園,這可怎么是好?!
每年入園季,幼兒園墻外都是一道壯觀的風景線。
有網友這樣調侃:「如果你在幼兒園外看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慌張,不要報警,她們不是人販子,只是孩子第一天入園!」
鄰居家小孫子,每天歡快活潑地起床、穿衣、吃飯、上廁所,只要奶奶拿起書包,「上幼兒園」四個字不消說,小男孩就戲精附體一般,「哇」地一聲嚎......
接著,連哭帶說唱:「我要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姑姑姑父舅舅舅媽……」
全家族人的稱呼都喊遍——聲調由高到低,一路從家叫嚷到幼兒園,傷心絕望之情可見一斑。
鄰居奶奶愁得不得了:「孩子入園都一個月了,天天哭,把身體哭壞怎么辦?」
入園分離焦慮,如一根魚刺,歡快地橫在孩子們奔向長大的路上,也如一口咽不下吐不出的濃痰,堵得家長直發憋。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
幼兒園新生入園三天內,有分離性焦慮情緒的孩子占60%以上,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新入園孩子,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焦慮情緒。
一位在幼兒園工作過20年的老師說:「入園焦慮對于初次邁出家庭的幼兒而言很正常,但,家長在能否在家庭里給予孩子正確指導,則是影響孩子入園焦慮長短的關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各項習慣早培養
孩子初入幼兒園,對新環境、新看護人很陌生,有短暫的退縮怕生現象,實屬正常。
如果能及早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及各項習慣,讓孩子的生活方式、作息與幼兒園一致,那么,「高度相似」的生活節奏會讓孩子心生安全感。
同事女兒由姥姥帶大,「隔代親」的姥姥對待小外孫女格外嬌慣。
三歲的孩子,吃飯要喂,上廁所要把尿,甚至喝水只要指指水杯,姥姥就會樂顛顛地把水端過來。
盡管同事女兒入園前已經熟悉過幼兒園很多次,就連老師都是同一單元的鄰居,并不陌生,但孩子入園后還是格外不適應。
小女孩不會用勺子,不會蹲便,中午沒養成午睡習慣,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盡管老師很細心也很耐心,但初入集體生活,沒有自理能力的她顯得格格不入,縮在角落里更加黯然傷神。
《變形記》里的女孩劉思琪,在家時由二姨姥喂飯給她吃,當她換到山里農家,經歷荒野求生后,吃到第一頓像樣的飯時,這個16歲的女孩由衷感慨:「特別想家,想我二姨姥喂我飯吃?!?/i>
大女孩劉思琪在遇到「吃不好」的窘迫時,還會條件反射般想到家里原來的照料人,何況初入園的孩子們?
那些適應較快的孩子,都是自理能力強,生活習慣和幼兒園高度一致的孩子。
當孩子習慣、作息與集體生活屢次不合拍時,觸景生情來得更容易。
緩解孩子入園焦慮,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和幼兒園節奏一致的生活習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胎寶寶入園更容易?
當年我家大寶入園,盡管我做了很周全的準備,但前三天,孩子「入班難」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輪到二寶入園,這小伙子居然只是皺皺眉頭,然后稍有傷感地對我說:「媽媽,你在小朋友媽媽們沒來時,第一個接我啊!」
難道真的是老二天生比老大精?
二寶顯然對上幼兒園的流程「門清」,不但焦慮情緒輕,連說的話都那么內行——「第一個接我!」
這可真要歸功于二寶小時候天天跟著我接送姐姐,實踐出真知,他深知「上幼兒園」是個什么概念。
很多孩子,對于「上幼兒園」這件事,充滿了未知的懵懂。
甚至有的寶寶在入園一周后才弄明白:「原來送幼兒園,不是爸爸媽媽不要我了,他們會來接我的!」
孩子和大人相互之間的「費解」,是教養困難的最大來源。
一則國外的視頻,讓100個小孩說說「關于大人,你有什么是不了解的?」。面對鏡頭,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說出了許多大人司空見慣的事,比如:
「大人為什么要喝咖啡?」
「大人們為什么都會做飯?」
「大人們為什么總是進行無聊的談話?」
? ……
很多孩子「不通透」,不是大人對孩子缺乏了解,而是孩子對大人的行為缺乏認知。
對于「上幼兒園」這件事,三歲左右的寶寶,沒有經驗,理解很困難。
父母可以利用一些輔助手段,比如:上幼兒園的主題繪本、角色游戲、跟著接送鄰居家的哥哥姐姐上幼兒園等。
這樣能讓孩子充分認識到:上幼兒園不過是短暫的分離,我們終歸還是要一起回到家里來的。
當孩子對「短暫分離」有了足夠了解和認知,「上幼兒園」很快就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長態度很關鍵
記得去年此時,孫儷曾發過一條微博:
鄧超要出差,送等等和妹妹去了幼兒園,除了一遍遍問孩子們會不會想他,送他們進了教室也是一步三回頭。
看著鄧超這七尺男兒斜靠在教室墻上,依依不舍的樣子,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入園焦慮,從來都是雙方面的,除了孩子的不適應,家長也常常表示擔憂。
我從前在幼兒園工作時,每年此時,幼兒園都會上演一部部現實版的「人間離別」百態劇。
為了安撫自家孩子,眾家長使出吃奶的力氣:
有的扒著門框堅決不離開;
有的如間諜般,不時從窗戶角落探頭張望;
有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哭哭啼啼;
更有家長騙孩子,說自己一直在門外等……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卻很差。
面對家長的焦慮和依依不舍,孩子只會更加郁郁寡歡、惶惶不安。
閨蜜家孩子就是這樣,上幼兒園哭了三年。
閨蜜是特別焦慮的人,總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孩子條件反射一般,到幼兒園后就哭。 到后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哭。
心理學家稱:這是孩子用哭來配合媽媽的焦慮。
潛臺詞是「好吧,媽媽,我離不開你」,以此來滿足媽媽的內心需求。
上幼兒園本是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需要成長的,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允許孩子宣泄情緒
面對孩子入園哭鬧,很多父母一則安慰,二則物質誘惑,三則大聲呵斥。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依然哭鬧,父母終無計可施。孩子上火,家長也焦慮。
入園焦慮,每個孩子表現都不同,但無論輕重,激烈與內斂,孩子的情緒表達,都應被接納。
心理學家認為:接納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滋養,當一個人被滋養過后,會體驗到愛的流動,這是修復哀傷的能力。
女兒的幼兒園老師,常常對那些早晨入園情緒不佳的孩子說:「覺得難受就趴我身上哭一會兒吧!」
這樣的安慰,往往有著非常神奇的效果,孩子們被允許表達心情,反倒更容易克服不良情緒,回歸到集體中。
孩子用哭、獨處等方式宣泄入園焦慮后,還能減少生病幾率。
允許孩子有緩沖,允許他們宣泄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接納,這種滋養,勝過一切語言撫慰。
初入幼兒園,老師們也格外用心和辛苦,作為父母,除了在家庭里做好足夠準備,還應該盡力配合老師的工作,孩子能從中感受到這份友好,入園焦慮也度過得更容易些。
羅伊·克里夫特說:「我愛你,不光是因為你的樣子,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我的樣子?!?/i>
孩子踏入社會第一步,何嘗不是父母成長的一步。
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那不只是畫中的美好,也是我們正在走的路。
孩子企鵝般搖搖晃晃走進幼兒園的身影里,有著他的堅強,更有著你的成全。
幫孩子度過入園焦慮期,爸爸媽媽,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