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終于一次性把《解憂雜貨店》的余下章節讀完了。感到有些意猶未盡,心還沒有從一件件事情中走出來,章節便戛然而止了。思緒還在循環來去的飄忽,困頓在難以理解的問題之中:是什么樣的執念,讓浪矢雄治能認真的回復一張空白的信件,即使這僅僅就是一張沒有字的白紙,也讓他用慎之又慎的態度回復了它?是雄治太過實在,還是現在人所說的“傻缺”?要知道這張紙到來的初衷,只是敦也想要驗證郵箱鏈接著的是過去的某個年代。
而且也是雄治這封深思熟慮的回信,幫助迷途知返的三個小偷,看到了生活的陽光與希望,也無形的鼓舞著他們向著嶄新的生活,愉悅前行。
我想,東野圭吾給《解憂雜貨店》這本書寫的這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也是它想要暈染到讀者心中的一個“加持”了的信念:每一次的抉擇之后,都是嶄新人生的開啟。
解憂,解的是艱難抉擇的憂
一個人在面臨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候,會產生“憂愁”。夢想成為職業音樂人的克朗,糾結于是為夢想奮斗,還是接手經營父親的魚店,為父母分憂。最終,父親的話讓他孤注一擲的走上了音樂之路,雖然最后以“堅信生命的最后一刻”而終止,但誰又能否認,他的選擇不正確。并不是意外才促使他的音樂《重生》被世人傳唱,而是因為這首曲子本身就具有被傳唱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只是被認可的時間,或早或晚而已。備戰奧運的靜子糾結于認真備戰還是照顧瀕死的男友,其實真正糾結的是內心對奧運會的執念是否足夠的強大,能支持她心無雜念的投入訓練,最后在掙扎中,她認識到內心的堅守,做到了不悔人生。解憂,就是在人內心游弋時,給它更堅定的信念,幫助內心拭去疑慮,重獲力量,向著自己內心的驅動,義無反顧的前行。
每一次抉擇之后,都是嶄新人生的開始。
抉擇就是“改革”“革新”“蛻變”,從國家層面上講,不同朝代的更迭,社會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都是一次大的變革,而每次的變革,無不血雨腥風,地動山搖,但最終都會促成社會的進步。從個人層面說,抉擇就是“新”的自我和“舊”的自我的爭斗,是人成長的必然歷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抉擇中,在自我內心的不斷掙扎中,我們會重新審視我們自己,我們會剝除現象,看到內心的所求,重新設定生命的走向,用堅持成就不悔的人生。
但開始嶄新人生的過程,可能會需要幾個月,有時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就如陪酒女的晴美的轉變,就如浩介逃離父母之后的幡然醒悟。掙扎過后的人生,應該才會如陳年的老酒,醇香悠長吧。
掙扎的過程,也是靈魂重塑的過程。
人之所以要掙扎,就是想要一個更加完美的人生,向上的心態決定了掙扎的產生。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不確定,不斷的自我否定時,就是即將走上自我蛻變之時。鳳凰涅槃、化繭成蝶是肉體的重塑,是外在形體的改變。而人是形體不變,精神改變。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來迎接人生的挑戰,要不斷的積蓄自身,不斷的強大自身,才能更加從容的面對靈魂的重塑。陪酒女晴美,就是在等待蛻變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股票和房地產方面的知識,才從容的當上了女企業家。每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都充滿著荊棘,靈魂重塑更是萬般苦痛的一件事,但誰又能拒絕,亦或想拒絕呢?
白紙后的人生,就是充滿希望的人生。
三個小偷的轉變,就是靈魂的重新洗白,也是嶄新人生的開啟,所以雄治在“解憂”信中這樣說: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也是通過這樣一封信的結尾,作者東野圭吾語重心長的告訴讀者,告訴那些困惑中的人,完成靈魂的掙扎,就可以有一個全新的開始,要“相信自己,無悔的燃燒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太過短暫,短暫的讓我們只能盡所能的完成我們最想完成的事情,沒有那么多的心力和時間去做些無意義的事情。人的內心又太過脆弱,需要不斷的自我暗示支撐,才能一直堅定的走好屬于自己的路程。但無論如何,請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一切都會否極泰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