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畫傳之——青在堂畫菊淺說(上)
[簡體]:菊之設色多端。賦形不一。非鉤勒渲染交善不能寫肖也。考宣和畫譜。宋之黃筌。趙昌。徐熙。滕昌右。邱慶馀。黃居寶。諸名手。皆有寒菊圖。迄南宋元明。始有文人逸士。慕其幽芳。寄興筆墨。不因脂粉。愈見清高。故趙靈齊。李昭。柯丹邱。王若木。盛雪篷。朱樗仙。俱善寫墨菊。更覺傲霜凌秋之氣。含之胸中。出之腕下。不在色相求之矣。予為芥子園所編定四譜。湘畹幽芳。繼以泣園清節。則楚騷衛風。并稱君子。南枝寒蕊。伴以東籬。晚香。則孤山栗里。同愛高人。真花木中之超群絕俗者。為類已備四時之氣。作譜當凌眾卉之先。不亦宜乎。
畫菊全法
[簡體]:菊之為花也。其性傲。其色佳。其香晚。畫之者。當胸具全體。方能寫其幽致。全體之致。花須低昂而不繁。葉須掩仰而不亂。枝須穿插而不雜。根須交加而不比。此其大略也。若進而求之。即一枝一葉一花一蕊。亦須各得其致。菊雖草本有傲霜之姿。而與松并稱。則枝宜孤勁。異於春花之和柔。葉宜肥潤。異於殘卉之枯槁。花與蕊。宜含放相兼。枝頭偃仰之理。以全放枝重宜偃。花蕊枝輕宜仰。偃者不可過直。者不可過垂。此言全體之法。至其花蕚枝葉根株。另具畫法於后。
畫花法
[簡體]:花頭不同。以瓣有失團長短稀密闊窄巨細之異。更有兩乂三岐鉅齒缺瓣刺瓣卷瓣折瓣變幻不一。大凡長瓣稀瓣花平如鏡者。則有心。其心或堆金栗。或簇蜂窠。若細瓣短瓣四面高圓。攢起如球者。則無心。雖花瓣各殊。眾瓣皆由蒂出。稀者。須排列根下與蒂相連。多者須瓣根皆由蒂發。其形自圓整可觀也。其色不過黃紫紅白淡綠諸種。中濃外淡。加以深淺間雜。則設色無窮。若用粉染。瓣筋仍宜粉鉤。在學者自能意會得之矣。
畫蕾蒂法
[簡體]:畫花須知畫蕾。花蕾或半放初放將放未放致各不同。半放側形見蒂。嫩蕊攢心。須具全花未舒之勢。初放則翠苞始破。小瓣乍舒。如雀舌吐香握拳伸指。將放則蕚尚含香。瓣先露色。未放則蕊珠團碧。眾星綴枝。當各得其致為妙。畫蕾須知生蒂。花頭雖別。其蒂皆同。得迭翠多層。與眾卉異。渾圓未放。雖系各色之花。宜苞蕾畫綠。若將放方可少露本色也。夫菊之逞姿發艷。在於花。而花之蓄氣含香。又在乎蕾。蕾之生枝吐瓣。更在乎蒂。此理不可不知。故畫花法更加以蕾蒂也。
芥子園畫傳之——青在堂畫菊淺說(下)
畫葉法
[簡體]:菊葉亦有尖圓長短闊窄肥瘦之不同。然五岐而四缺。最難描寫。恐葉葉相同。似乎印板。須用反正卷折法。葉面為正。背為反。正面之下。見反葉為折。反面之上。露正葉為卷。畫葉得此四法。加以掩映鉤筋。自不雷同而多致。更須知花頭根下墜葉。宜蒼老帶枯焦之色。正葉色宜深。反葉色宜淡。則菊葉之全法具矣。
畫根枝訣
[簡體]:花須掩葉。葉宜掩枝。菊枝根枝。先於未畫花葉時朽定。俟花葉完后。始為畫出。根枝已具。再添花葉。方是花葉四面。根枝中藏。也若不先為朽定則生葉生枝全無定向。若不畫成添補。則偏花偏葉。俱在前邊。本枝宜勁。傍枝宜嫩。根下宜老。更柔不似藤。勁不類刺。偃而不垂。有迎風向日之姿。仰而不直。有帶露避霜之勢。花蕾枝葉根株交善。則得全菊之致矣。縱茲小技。豈易言哉。
畫菊訣
[簡體]:時在深秋。菊稱傲霜。欲寫其致。筆勢昂藏。中央正色。所貴者黃。春花柔艷。何敢比方。圖成紙上。如對晚香。
畫花訣
[簡體]:畫菊之法。瓣有尖團。花分正側。位具先后。側者半體。正則形圓。將開吐蕊。未放星攢。加以蒂蕚。乃生枝焉。
畫枝訣
[簡體]:既畫花朵。下必添枝。枝須斷缺。補葉方宜。或偃或直。或高或低。直勿過仰。偃勿太垂。偃仰得勢。花葉生姿。
畫葉訣
[簡體]:畫葉之法。必由枝生。五岐四缺。反正分明。葉承花下。花乃有情。稀處補枝。密處綴英。花葉交善。方合乎根。
畫根訣
[簡體]:畫根之法。上應枝稍。勢須蒼老。意在孤高。直不似艾。亂不似蒿。根下添草。掩映清標。再加泉石。取致更饒。
畫菊諸忌訣
[簡體]:筆宜清高。最怕粗惡。葉少花多。枝強干弱。花不應枝。瓣不由蒂。筆笨色枯。渾無生趣。知斯數者。尤為深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