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被譽為中國科幻界的巔峰之作,是第一部拿到有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之稱——“雨果獎”的中國作品。
《三體》總共分為三部。其中,《三體2:黑暗森林》是劉慈欣第一次展現黑暗森林宇宙觀的一部。里面,捕獲三體探測器以及之后的場景,看了著實震撼。
跟剛才《色戒》一樣,我們也跟著劉慈欣走一走。
1
(下面的文字我也做了小說剪輯,全文縮到不足五千字):
離我們四光年外的三體艦隊正以百分之一的光速向地球逼近。被三顆太陽當球踢的三體人,拋棄了他們原先居住環境惡劣的星球,開往常年處于恒紀元的地球,企圖占領我們。
龐大的艦隊無法加速到光速,來到地球估計要四百年后。為了阻止人類在此期間科技的突飛猛進,他們發出了兩粒質子,以光的速度封鎖了我們的基礎物理。(封鎖了基礎物理,聽上去會有問題,是什么問題?)
盡管科學技術落后于三體人,但是四百年足以讓人類有時間準備。
一百年的恐慌與緊鑼密鼓地科研之后,人類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不僅建造了兩千艘太空戰艦,比三體人多出一倍,而且速度上能夠提到光速的百分之十五,比三體人快多了。
反觀三體人,最高速度只能提到光速的百分之十。而且,四年前,望遠鏡觀測到其隊形已變得稀稀拉拉,潰不成軍,有一大半戰艦早就停止加速,穿過塵埃又減速不少。(增加人類的力量,減弱反派的力量,然而我們不免會有一絲擔憂,事實真是如此?)
不過有一個三體探測器很快就要到達太陽系,就在今年。(劉慈欣拉起了線。探測器這個名字取得好,它掩蓋了其真實目的)
現在的世界已經沒有大國,在國際政治中,所有的國家都已衰落。一種國家之外的實體:太空艦隊,崛起。那浩浩兩千艘太空戰艦,分為三大艦隊:亞洲艦隊、歐洲艦隊和北美艦隊。他們的命名發自他們的起源地,但已經完全獨立。三大艦隊的任何一支,都擁有一百年前超級大國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地球并非處于軍政府的統治下,艦隊的領土和主權范圍都在太空中,很少干涉地球社會內部事務,這是由聯合國憲章規定的。三大艦隊組成太陽系艦隊,原來的行星防御理事會演變成太陽系艦隊聯席會議,是太陽系艦隊名義上的最高指揮機構,但與聯合國的情況一樣,它只有協調能力,沒有實際權力。人類太空武裝力量的實際權力由三大艦隊的統帥部掌握。(對人類的力量進一步渲染,艦隊其實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受地球的政府控制,而是完全脫離于地球形成獨立的太空政治,但劉慈欣此時也暗暗埋下了一個信息,即我們人類全部的籌碼都押在了太空艦隊上。)
三體探測器正在逼近太陽系。
三大艦隊都力爭承擔攔截三體探測器的任務,吵成一團,在昨天的聯席會議上總算達成一個初步協議:各艦隊的所有戰艦全部回港集結,并有一個專門委員會監督這一行動的執行,以免某一艦隊擅自出動艦只實施攔截行動。
為什么要這么做?
這只是一個榮譽問題。同三體世界進行首次接觸的艦隊,在政治上能得分不少。為什么說可笑呢?這是一件毫無風險的便宜事,最大的失敗也不過是在探測器在攔截過程中自毀,所以大家都搶著做這件事。(人類已經不把三體文明當回事了,但讀者肯定會有隱隱的不安。)
“三體探測器熄滅了!”
執勤軍官發來報告。遠在奧爾特星云之外,探測器就開始減速,減速時它的發動機對著太陽方向啟動,太空望遠鏡就是根據探測器發動機發出的光來對其進行跟蹤,而發動機的光芒一旦熄滅,這種跟蹤就不可能進行,因為探測器本身實在太小了,從它穿越星際塵埃時產生的尾跡形態推測,它可能只有一輛卡車大小。而如此小的物體現在處于遙遠的柯伊伯帶外圍,即使是再強大的望遠鏡,也不可能從那個遙遠的黑暗太空中看到這么小的一個暗物體。(三體探測器發動機熄滅,說明已經離太陽系很近了,將很快到達)
人類通過原先的數據預測三體探測器將要經過的區域,鋪下直徑超過太陽的塵埃云,以捕捉探測器的軌跡。
塵埃云形成后,”藍影”號穿過整個云區,以實驗是否能在云中留下尾跡,結果令人滿意。(人類有條不紊地準備著探測器的到來)
正在此時,飛船受到監測站的信息,報告三體檢測器已經進入塵埃云并留下尾跡。
“藍影”號按照探測器的軌道參數設定航向,再次進入看不見的塵埃云,向三體探測器飛去。這次飛行的時間顯得很長,十多個小時過去了,指令長和駕駛員都很困倦,但與目標不斷縮小的距離還是令他們緊張起來。
“看到它了!看到它了!”駕駛員大喊起來。
“你胡說什么?還有一萬四千多公里呢!”指令長訓斥道,即使在全透明的太空中,肉眼也不可能看到一萬四千公里外的一輛卡車。但很快,他自己也看到了,在軌道參數所指示的方向,在靜止的星空背景上,有一個亮點在移動。
經過短暫的思考,指令長明白了:這團比太陽還大的塵埃云是白造了,三體探測器又啟動了它的發動機,繼續減速,它不打算掠過太陽系,它將留在這里。(人類對探測器的真實目的其實一無所知,探測器的一舉一動,都會讓我們一驚一乍。)
新的消息不斷傳來,政府開始時很謹慎,發言人反復聲明還沒有確切證據最后表明三體世界有談判意向;但與此同時,聯合國和艦隊聯合會議都召開緊急峰會,開始擬定談判程序和條款……
地球人一片狂歡,一名城市議員發表演講,闡述了聯合國陽光計劃的人文關懷:這是第二次文藝復興后人文主義時代,這個時代對各個種族的生命和文明給予最大的尊重。三體世界也是一個偉大的文明,他們的生存權應該得到人類社會的承認,陽光計劃不是慈善事業,是文明人類對自身價值的一次確認和體現!
入夜,一個新聞把人們已經有些疲憊的神經再次刺激到極度興奮的狀態:艦隊國際已經做出決議,亞洲艦隊、歐洲艦隊和北美艦隊的所有恒星級戰艦,共二千零一十五艘,將組成聯合艦隊,統一出擊,攔截已經越過海王星軌道的三體探測器!
這個消息把狂熱推向新的高潮,焰火再次布滿了夜空,但也引起了一片不屑和嘲笑。
“就為了一個小小的探測器出動兩千多艘戰艦?”
“這是用兩千把宰牛刀殺一只雞!”
“也好,就當做人類文明的一次示威閱兵吧,這樣一支超級艦隊是什么勁頭?嚇不死它們!把它們的尿都嚇出來,如果它們有尿的話。”
“哈哈哈哈……”(小說里的人類如此狂妄,讀者隱隱感覺會失敗,但還不知怎么失敗)
時近午夜,新的消息傳來:聯合艦隊已經從木星基地起航!
幾乎與此同時,發自木星基地的實況圖像也達到了地球,人們從電視中看到,在漆黑的太空中,突然出現了兩千個太陽!它們排成一個長方形的嚴整陣列,赫然出現在永恒的宇宙之夜中。艦隊開始加速,但陣列絲毫不亂,這堵太陽的巨墻以雷霆萬鈞的氣勢向太空深處莊嚴推進,向整個宇宙昭示著人類的尊嚴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所有的人都在歡呼中熱淚盈眶,許多人因此激動而號啕大哭,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一個時刻,每個人都為自己是人類的一員而感到如此幸運和自豪。(人類押上幾乎全部的賭注)
聯合艦隊的編隊十分密集,這種隊形密度只有進行檢閱時才采用過。三大艦隊中都有很多將領對這種超密集的隊形提出異議,但采用常規隊形卻遇到棘手的問題。首先是參戰機會的公平性原則,常規隊形會導致相當多的戰艦不能算做是參戰艦,這將在歷史上留下永遠的遺憾。此外,艦隊國際和聯合國都希望編隊能夠產生強烈的視覺震撼,這種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對兩個國際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人類貪圖功利的邏輯仍然發揮在編隊等細節中)
現在,艦隊開始減速,所有的聚變發動機都朝向前進方向。艦隊已經接近三體探測器,而速度已經減到負值,正在把與目標之間的相對速度調整為零,以便實施攔截。
人類派出丁儀作為第一個接觸探測器的人。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丁儀,七年前剛剛蘇醒。他不屬于三大艦隊的任何一個,所以避免了三大艦隊的互相競爭。同時,他是宏原子和發明可控核聚變途徑的資深物理學家,即使探測器自毀,他也能在短時間內得到盡可能多的信息。所以,他是最適合的人選。(同樣,人選的考慮還是出于對三大艦隊的公平性原則)
在攔截開始前的最后一次會議上,丁儀看到了三體探測器的影像。
探測器的大小與預想的差不多,長三點五米,丁儀看到它時,產生了與其他人一樣的印象:一滴水銀。探測器呈完美的水滴形狀,頭部渾圓,尾部很尖,表面是極其光滑的全反射鏡面,銀河系在它的表面映成一片流暢的光紋,使得這滴水銀看上去簡潔而唯美。
看過之后,丁儀便沉默了。
“丁老,您好像有什么心事?”
“我感覺不好。”丁儀低聲說。
“為什么?它看起來像一件無害的藝術品。”
“所以我感覺不好”丁儀搖搖花白的頭說,“它不像星際探測器,卻像藝術品。一樣東西,要是離我們心中的概念差得太遠,可不是好兆頭。”
(在一片狂歡的虛假繁榮描繪之后,出現了一個能冷靜處理三體探測器的人物,劉慈欣在這里給人類添加了智慧的力量,會有什么變數?)
“丁老,對您的考察,艦隊是這樣安排的:當無人飛船完成對目標的捕獲后,對其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如果沒有發現異常,您將乘穿梭艇進入捕獲飛船,對目標進行零距離考察,您在那里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十五分鐘。”(人類頭腦還算有些清醒)
當全世界第一次看到探測器的影像時,所有人都陶醉于它那絕美的外形。它給人一種感覺:即使人類藝術家把一個封閉曲面的所有可能形態平滑地全部試完,也找不出這樣一個造型。它是比直線更直的線,是比正圓更圓的圓,是夢之海中躍出的一只鏡面海豚,是宇宙間所有愛的結晶……
于是,人們給探測器換了個稱呼,形象地叫它”水滴“。在兩個世界中,水都是生命之源,象征著和平。
在捕獲”水滴“的過程中,聯合艦隊的編隊與目標的距離保持在一千公里,這是經過審慎計算后確定的,是考慮了所有水滴自毀的方式所算出來的距離。
人類放出一艘叫”螳螂“號的小型無人飛船執行捕獲行動。它飛行的速度很慢,每前進五十公里就懸停幾分鐘,由密布在后方的監視系統對目標進行全方位掃描,確定沒有異常后再繼續靠近。
大部分戰艦關閉了聚變發動機,靜靜漂浮在太空中。艦隊中的一百二十萬人屏住呼吸,注視著”螳螂“號這段短短的航程。
影像傳到地球需要三個小時,傳到同樣屏息注視的三十億人眼中。
“螳螂”號走走停停,用了一個半小時才飛完了這段在太空中連一步之遙都不到的路程,最后懸停在距目標五十米的地方。向目標伸出了它超長機械臂,在五十米的距離也是伸伸停停,又是一個同樣折磨人的過程。
當機械臂六指夾具夾緊了水滴時,艦隊百萬人的心臟同時悸動了一下,三小時后這同樣的悸動將在地球上的三十億顆心臟中出現。機械臂夾著水滴靜靜地等待了十分鐘,目標仍然沒有任何反應和異常,于是機械臂開始拉著它回收。
回收又用了半個小時,水滴被緩緩地拉入“螳螂”號的主艙。兩個小時后,什么都沒有發生。
水滴沒有自毀這一事實,最后證實了人們的猜測:水滴是三體世界給人類的一件禮物,以這個文明很難令人類理解的表達方式發出的一個和平信號。
世界再次歡騰了起來。
(劉慈欣對螳螂號捕獲水滴的活動作了大量描寫,其實也拉緊了懸念的張力。我們跟著艦隊的一百多萬人以及地球上三十億人一同屏息,生怕水滴在被捕獲的那一刻發生爆炸。在瀕臨爆發之前的那一丁點時間里,都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此時的讀者已經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
有三個人陪同丁儀,乘坐穿梭機前往“螳螂”號。當可以看到時,穿梭機旋轉了一百八十度,開始減速。當減速的過載消失后,穿梭機已經靠上了“螳螂”號的船體,這過程是那么快捷。
對接很快完成,他們四人都穿上了輕便航天服,在失重中魚貫穿過對接艙門,進入了“螳螂”號。
“螳螂”號只有一個球形主艙,水滴就懸浮在艙的正中。
“像一滴圣母的眼淚。”其中一人說。
這句話以光速從“螳螂”號傳出去,先是在艦隊,三小時后在整個人類世界引起了共鳴。
丁儀落在后面,冷眼旁觀著這一切。他慢慢漂浮到水滴前,戴著手套把一只手放到它的表面上。感覺不到摩擦力,太光滑了。
有人拿出顯微鏡,用鏡頭接觸水滴的表面。顯微鏡的屏幕上顯示得是光滑的鏡面。
“放大倍數是多少?”丁儀問。
“一百倍。”那人說完,同時調到一千倍。
再次出現光滑的鏡面。
“倍數再調大十倍。”丁儀說。
現在已是一萬倍,放大后的倍數仍是光滑鏡面。
“調到十萬倍。”
他們看到的仍是光滑鏡面。
“一百萬倍。”
光滑鏡面。
“一千萬倍!”
在這個放大倍數下,已經可以看到大分子了,但屏幕仍然顯示的是光滑鏡面,看不到一點粗糙的跡象。
“再把倍數調大些!”
已經不能調大,這是電子顯微鏡所能達到的極限。
丁儀飄離開去,到艙內尋找著什么,回來時手里拿著一把地質錘,其他人來不及制止,他已用力把地質錘砸到鏡面上!只聽叮的一聲,清脆而悠揚,這是通過身體傳過來,真空中其他三人聽不到。
立刻用顯微鏡觀察那一點。一千萬倍數下,仍是絕對光滑的鏡面。
丁儀頹然扔掉地質錘,低頭深思起來。
“只能猜了。”丁儀抬頭說:“這東西的分子,像儀仗隊一樣整齊地排列著,同時相互固結,知道這種固結有多牢固嗎?分子像被釘子釘死一般,自身振動都消失了。”
“什么力才能做到這一點?”
“就一種:強相互作用力。”透過面罩可以看到,丁儀的額頭上已滿是冷汗。
“這……不等于把弓箭射上月球嗎?!”
“他們確實把弓箭射上月球了……圣母的眼淚?嘿嘿……”丁儀發出一陣冷笑。水滴不像眼淚那樣脆弱,相反,它的強度比太陽系中最堅固的物質還要高百倍,這個世界中的所有物質在它面前都像紙片般脆弱,它可以像子彈穿透奶酪一樣穿過地球,表面不受絲毫損傷。
“那……它來干什么?”
“誰知道?也許它真是一個使者,但帶給人類的是另外一個信息……”
“什么?”
“毀滅你,與你有何相干?”
這句話帶來一陣死寂,就在考察隊的另外三名成員和聯合艦隊中的百萬人咀嚼其中含義時,丁儀突然說:“快跑。”
“艦隊!艦隊疏散!”
但一切都太晚了,這時強干擾已經出現,艦隊沒有聽到這最后的呼叫。
在水滴尾部的尖端,出現了一個藍色的光芒,那個光環開始很小,但很亮,然后急劇擴大,由藍變黃再變紅。在這個光環消失的同時,第二個藍光出現,同第一個一樣運動。光環這樣不斷地從水滴尾部冒出來。
丁儀和與他同行的四人沒有機會看到第二個光環,就已經被第一個光環近似太陽核心的超高溫中,汽化了。
“螳螂”號的船體發出了紅光,像一只蠟燭一樣被點燃,開始熔化。在熔化剛開始時,飛船就爆炸了。
艦隊清晰地觀察到了一千公里外“螳螂”號的爆炸,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水滴自毀了,他們首先為考察隊四人的犧牲而悲傷,然后對水滴并非和平使者感到失望。不過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全人類都沒有做好最起碼的心理準備。
爆炸后的碎片大多處于熔化狀態的金屬,只有一塊碎片不太正常。
2
這塊碎片當然就是水滴了。后面的故事太過悲慘,這里不再贅述。劉慈欣對懸念的掌控非常好,圍繞三體探測器設立了一個跨越整部小說的懸念。而在懸念揭開時,所有人都意想不到。
我這篇分析,零零散散地在小說的各個部分截取片段。對于幾十萬字的小說,只能說是管中窺豹。這樣一截,也有將近5000字。
很多地方都不忍心刪,因為怕破壞了懸念的張力。
盡管人類和三體人實力懸殊,但是劉慈欣不忘給人類添加各種力量,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實力上,都讓人類包括讀者,有能夠贏得三體人的幻覺。
但這種氛圍的營造其實也埋下了擔憂,比如整體人類過于狂妄自信和三大艦隊的爭權奪利。
我們都能感覺到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然而,劉慈欣又在我們所能想到的各個方面抹平我們的憂慮,并且還比我們多思考幾步。
最后,水滴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終結了幾乎所有艦隊,實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