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第二天,雖然時令已近中秋,天氣卻仍懊熱難當。按照約定,我們一家人在下午三點多鐘,推開桐舍的院門。小河邊,栓在樹下的一只白色的博美犬見有生人入內,狂吠不止。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女主人小燕笑聲朗朗,從屋里出來迎接了我們。
桐舍,是位于金大田的一家鄉村民宿,最初我是通過扶雅的妖婆轉發的一個推廣活動知道的,“門前種花,屋后種菜,田央頭里向往的生活”,推薦文章寫得很是煽情,讓我等追求小資情調的偽文青心有所動。九月初和朋友L君一起去扶雅書院參加讀書活動,L又遇到另一位朋友,她對這一帶非常熟悉,熱情的帶我們去桐舍串門。穿過小河,繞過水渠,經過一大片苗圃,來到桐舍門口,可惜尋訪不遇,主人外出,小院深鎖,我們吃了個閉門羹。隔著爬滿南瓜藤的鐵藝院門,看見小院里花木扶疏,更有那一墻橙色的凌霄花開得熱鬧無比,覺得不能入內甚是遺憾。三人想在門口拍張照留影,一個不小心,L摔到門口的水溝里,差點報廢了一個手機,待人從溝里爬起,手機從水里撈回來,三人的門口狂笑了一通,對桐舍便有了一份不一樣的記憶。
這個國慶節,因讀高中的女兒沒法出遠門,我們也就沒有長途旅行的計劃。既然去不了遠方,那么尋一個詩意田園發個呆也是極好的,那么就去桐舍吧。
按照我對當前民宿的認識,國慶長假期間,應該是很火爆的,金大田雖說沒有什么大的景點,但其打造的詩意田園還是很吸引人的,所以我早早的和小燕接上頭,預訂了一個房間。然而,我們到的時候,桐舍并沒有什么客人,整個桐舍除了小燕和她雙胞胎女兒、她妹妹一家,就我們一家人。發了個微信得瑟,朋友笑稱我承包了整個桐舍。在欣喜之余,也是一絲擔憂,改造老房子開民宿投入很大,若是連國慶這樣節日都鮮有人來,這生意可是怎么維持?
民宿主人小燕,年齡和我相仿,穿著素色棉麻服裝,衣袖寬大,走路帶風,看得出來是位干練的女子。迎接我們進來后,她帶我們來到二樓的房間,一間喚作“初見”房子,日式榻榻米風格,有個大大的窗子,玻璃作隔斷的衛生間,三兩筆畫就的桃花,一根老樹枝做成的掛鉤,裝飾的極有藝術感,看起來很喜歡。房間安頓好后,小燕就帶我們逛起桐舍院子。桐舍是由十間鄉間老房子改造的,最初的房子就是農村非常普通的二層樓房,小燕把它們一樓打通,畫室、書房、琴室、客廳,做成寬敞透亮的公共空間,你可盡情選擇你的所好,也可以什么也不干發個呆。每間房子一樓都加了青瓦小屋檐,門開在整棟房子的中間,木門上掛著桐舍兩字的匾額,帶點傳統古樸的風格,房子的東墻,做了個青瓦小屋頂和圓門,最具中國風。而最讓人叫絕的是在兩層樓上加高做出個三樓,三樓的每個房間都帶有一個小陽臺,站在陽臺上視野開闊,遠處的村舍近處的田野,盡收眼底,傍晚時分還能看見夕陽西下,景色妙曼。而在原來房子的東北角,小燕做了一個開放式的大廚房和極具現代感的餐廳,餐廳全玻璃屋頂,掛著柔漫的輕紗,很適合開一場PARTY,傳統和現代就這樣在桐舍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桐舍的創立之初,是想做一個嘗試,如何處理農村的閑置用房,如何改變農村的生活方式,重新喚醒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而小燕的本身是建筑設計師,開有一家建筑設計院,她也兼做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同時她喜歡書法繪畫,因此她對建筑和景觀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她希望有一方自己的私人天地,薔薇滿架,繡球滿地,四季花開不敗,她說,她一直有個期許,有個自己的院子,院子里有自己所愛的一切,門前種花,屋后種菜,東邊賞荷,西邊聽雨,打造有審美的鄉村,有溫度的鄉聚,尋回那個純潔而美好的時光。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田園夢,而小燕把夢想變成了現實。小燕工作很忙,桐舍也未找到合適的管家,平時也只有她妹妹幫著照看,但她醉心于侍弄花草,只要一得空,就來桐舍修剪枝葉,播種除草,打理園子。桐舍門口右側是一叢薔薇,春天的時候開滿整個墻壁,左側則是幾棵凌霄,凌霄的藤蔓一直爬到屋頂,整個夏日開著整串的橙色的花朵,桐舍的門前種著三棵油桐,五月桐花如雪鋪滿地,河邊種了一排桃樹,河里還種了些睡蓮,前院的花壇和小徑兩側撒了各式花籽,每個季節開出不一樣的花朵,這個季節剛好的百日菊的天下,天氣再冷一些,院子里的茶花就會開放……而后院則是一畦紅薯一畦花生,一架扁豆一架絲瓜,還有新種下的大蒜抽出了嫩芽,完全一副農家小院的模樣。小燕帶我們去她看她種的花草,以及蔬菜瓜果,真是如數家珍。從我園藝愛好者的角度看,桐舍的園子有點野,河邊上到處亂爬的南瓜藤,瘋長的薔薇、凌霄、爬山虎,鋪滿整片墻壁,倒伏著地的雞冠花,碩大的百日菊,肆意生長的蝴蝶蘭……夏末秋初,前兩天剛好又下過一場大雨,園子有點凌亂。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個小園顯得那么生機勃勃,和周圍的田野村舍相得益彰。小燕說,她沒想過把園子打理成精致的歐式花園的樣子,農村老屋的院子應該有點鄉村的特色,所以選的植物都兼顧美觀和實用,你看瓜果可以吃,洛神花能泡茶,桃樹上的桃漿能燉湯,而園子里施的肥,基本上也是就地取材,燒點草木灰,鋪點農家肥,植物們都長得肥碩油亮。
在院子里小河邊的石桌前坐著,讀書,喝茶,看夕陽西下,是桐舍最美妙的閑適時光。小燕端來她們親手做的青草糊,還邀請我們共進晚餐,聽說晚上吃的是豬肉飯,小妞欣然應允。民宿,最初是指居民拿出富余房屋和設施向旅游者出租,后來,擴展為居民為從事旅游住宿接待而興建的房舍。而如今,人們已習慣于把小規模的非標準住宿設施等都統稱為民宿。我是民宿的擁躉者,這些年來出去旅行,住過不少民宿,喜歡民宿的親切和自由的氛圍。而在桐舍我竟有種到了朋友家的感覺,人特別放松,吃飯也特別隨意。小燕她們燒了大鍋的豬肉飯,那我們就來碗香香的豬肉飯,下午剛挖的番薯煮了一大鍋,再來一塊香甜的煮番薯,還有自家地里種的花生和蕃茄,吃的很家常很舒坦。幾個女孩子也熟絡了起來,小燕家兩個讀初中的雙胞胎女兒很文靜,小外甥女苗苗卻很活潑,圍著我家小妞姐姐長姐姐短的,嘰嘰喳喳的說話。
桐舍的夜,有著鄉村的安寧,不看電視,各自看了會書,我們早早的準備睡下。悶熱的一天的空氣最終被陣陣雷聲劃破,冷暖空氣交匯,終于下了一場不小的雨。伴著雨聲,剛好安眠。
第二天一早,鄰家的公雞打鳴,自家的小狗歡叫,早早地醒來了,推開窗發現窗外開著很多藍色的喇叭花,而小燕早已經在院子里忙活開了。小姑娘苗苗也起床了,拉著姐姐陪她去村子里遛小狗。一夜雨后,空氣有些微涼,終于有了秋天的模樣。早餐過后,小燕搬出顏料畫筆,小妞和苗苗支起畫架,開始對著面前的風景寫生,畫一個飄著睡蓮的綠色池塘,或者畫插在瓶子里的幾枝百日菊,配色隨意,構圖隨心,在有些涼意的早晨,在桐舍,你可以自由發揮,肆意揮灑。
桐舍雖好,我們只是過客,終要離開的。桐舍送給朋友的禮物是紅薯、是花生,是大南瓜,是豐收的喜悅。臨走時,小燕在河邊草叢里摘了兩個大南瓜,送給我們,我一手拎著一個大南瓜,就這樣,在有點文藝范的院門口我們很有鄉村風味地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