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 2024 年 2 月 27 日,結于 2024 年 7 月 29 日
過年假期里,看到了一則微博,是一張圖(不是正文中那張圖)配了一句話,圖是十萬天兵圍剿孫悟空的場景,應該是取自于動漫電影大圣歸來,通過 AI 大模型做了些處理。驚艷的地方在于配文,十分應景。配文的內容是:「歷經艱辛的飛升者成了圍剿孫悟空的十萬天兵之一」。
之所以覺得驚艷,是因為,圖文相配,很合適。
這句話換成眾所周知的,那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當然了,這里不會講講到我見識到的天才人物的故事這類(因為,我確實也沒見過)。之所以會感慨看到的這段話,是由于它讓我想到了很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核心思想就是,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極限的,而每個人又因為個體差異,進一步不相同。
其實在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容易高估自己能力的,就演變成了眼高手低的狀態。
就拿年前、年后這兩個多月以來面試候選人的經歷來講,拋開學歷和過往公司光環,很多應聘者對自己的能力認識都不是很到位。有的簡歷上寫著做了 8、9 年的相關開發,問起來一些常用的技術細節、解決問題的細節,回答的都很模糊,但是如果聊到非技術問題,都覺得自己開發能力賊牛,個頂個的能說。
然而,我們都是普通人,很普通的軟件層面的開發者。
結合團隊以及自己的經歷來講,真的是抓耳撓腮、幾經折騰后,終于解決了某個問題,那對于這個問題的排查細節,真的是能一一道來的。諸如錯誤的嘗試、發現方向的錯誤、推翻重查、換新的思路、某天上班或者下班的路上苦苦思索時突然靈感一現等等,這些經歷,都會有種歷歷在目的感覺的。是不會存在模糊的回答的。
我們要認識到自己能力的邊界,知道自己在某個方面擅長一點,在某個方面欠缺一些。而像我收到的簡歷中,有的夸張的寫著精通 Objective-C、Swift,結果卻是,問到共用體、位域這些概念時,疑惑的問我這是啥。
更有甚者,毫無準備就來面試的。對自己的記憶能力,顯然也是有著認知誤區。就出現了簡歷上的東西,一問三不知的狀態,面試效果甚至不如校招的大學生。
學生時代,老師臨考試前,都會強調一句「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參加工作多年的人,卻十分自信自己簡歷上寫的東西都記得,面試前什么都不看,不準備。這顯然是對于大腦的記憶能力和遺忘曲線,有著錯誤的認知。
關于認識到能力的邊界,換到大家最常說的堅持這個話題,就是,總會高估大目標的距離,反而低估小目標的力量。
和朋友約好一起學習新的編程語言,遠程記錄在 github
私有倉庫里,進行打卡,互相監督。
起初,他問我什么目標。我說,「短時間內,每周寫 3 次代碼,每次就 30 行左右,以記錄進展的一小步?!顾麃G來一個鄙夷的表情包,說他自己要每天跑寫 300 行。還笑我是個菜雞。我只能笑著應聲,「是啊,是啊,我一直都很菜的。其實沒所謂,有一點點進步就行。」
結果就是,他早早地就放棄了打卡寫代碼這個事情。我的每周 3 次編寫代碼打卡,換成了其他語言,還在繼續。
不能低估了時間的力量,也不能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大的目標,真的很容易堅持不下來。反倒是,切換成很小的目標,更容易堅持下來。
所以,自己現在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時間邊界和能力邊界。因為專注度確實沒辦法和學生年代相提并論。就把自己的每天看書時間,定位到翻上 2-3 頁就行。結果,一個月才過了一周多,一本技術書就已經看了五分之一了。
對能力的邊界,還是多多嘗試下的好,及時調整對它的認知。這樣每個能力的具體情況,是進步、是退步,是穩定不動,你能熟知,也方便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使用狀況把控。
我們多數人,只是很普通的蕓蕓眾生一員,不奢望成為某個行業里的 “孫悟空”。
但只要認識到能力的邊界,調整目標,讓它融入日常生活,讓哪怕很微小的目標,讓它活下來,使其成為習慣,積累以時間的長度,那也能超過很多很多人了。
永遠不要小覷時間軸上一點一滴去積累的力量。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