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的魔力
高中的時候花了一個暑假的時間讀《戰爭與和平》,體會了在托爾斯泰筆下波瀾壯闊的拿破侖戰爭,到故事結尾的時候,皮埃爾和娜塔莎終成眷屬,過上了和平的生活。皮埃爾不再四處奔波救亡圖存,而娜塔莎也由一個美麗動人的少女成為了為眾多為孩子換尿布的母親中的一員。有時他們的舊友會過來串串門,也不過是敘舊清談,再沒了左右時政的力量。當時的我看到結局時,心中有絲絲的失望,但并不能清楚地描述出究竟是什么使我失望。這種和平的結局并不糟糕,也讓人舒心,但總覺得經歷了這么多波折沉浮,主人公沒有成為柱國之才或者受世人景仰,而是逐漸沒入人海,成為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普通貴族,作為讀者的我有些失望。
或許,這種失望存在于周圍每個人的心中,因為從小的教育就告訴我們,要不斷地努力向上爬。教室走廊上懸掛著優秀校友、世界名人的畫像;工作學習中時時刻刻有競爭和獎賞;社交網絡中流傳著各色的雞湯勵志。不僅不擇手段地往上爬成為理所當然,而 且安于現狀還被視為可恥和失敗。
但在不斷的汲取養料的過程中,我聽到了另一種聲音,這種聲音更悠長、古老,仿佛它不是出自于人之口,而來源于自然奧秘的最深處,那就是對平凡生活的贊賞和歌頌。
在《理想國》文末,柏拉圖講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他講當大天使帶領眾鬼魂前往投胎轉世的入口時,給出了足夠多的下輩子的選擇,并依據前世品行的排名讓每個人依次挑選。有人因為前世“正義”的生活而得以先選,他興高采烈地挑中了“僭主”,想著在來世得到無盡的享用,卻在意識到僭主生活實際上有多么悲慘后痛哭流涕。而最有智慧的奧德修斯,則靜悄悄地選擇了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這個故事乃至整個《理想國》都包含很深重的哲思,我并不能完全參悟其中的道理,所以也將疑問一直保留至今。直到最近看了一部很老的港片《縱橫四海》,它的結局重新勾起了我的疑問:為什么眾多優秀的思想都或明或暗地指引我們道,以平凡的生活作為歸宿是最好的?是因為平凡的生活本身是好的?還是對于故事的敘述者而言,讓聽眾相信平凡的生活是好的這一信念是好的?
我自己無法給出足夠讓自己信服的回答,但我相信或許這種尊重平凡者的思想是最具有人文關懷的思想吧。或許認同平凡生活的人,已經參悟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有,也就大概是活下去的意義。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大概也不能博取個功名利祿,因為名人殿堂的空位總是有限的。那么沒有躋身名人行列的人的生活就是不好的嗎。人生的一大危險就是去奢求超越自己能力的目標,在沒有對自己深刻的認識之前。
在大學上英語課的時候,有一篇文章,是一個逐漸由優秀走向“平庸”的女性的自白。當時我連單詞都沒有怎么認全,只依稀記得作者陳述自己從一個天資卓著的小女孩,逐漸成為泯然眾人的白領女性。當年想當女總統的豪邁,現在化為了心中“have a baby”的細小呼聲。自嘲的無奈中卻透露出一絲坦然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