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必須要寫一個觀后感,無論字數多少,無論多晚。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本書,自被推薦,到買到書,到在圖書館打開它的第一頁。短短一周左右,最后一頁呈現在面前,我驚嘆于這次看書的速度,因為我本不是一個喜歡安安靜靜坐著讀書的人。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過程中,我無數次為其中的情景感到悲痛、憤怒、無奈、疑惑、害怕、緊張、感動……讀罷,一度陷入其中,難以逃離出來,不經意間,我已將自己重新放在其中審視了一番。直到跑完步,才稍微緩和了些,思緒才慢慢停頓下來,方可動筆。
好奇于,為何開篇三個字“致泰勒”? 直至最后方才找到答案。這位哥哥不僅僅是于童年時,給了她一份安靜,一份美好,一份向往,一份力量,最重要在于此后的一個個關鍵時刻,是他推動了她,最終成為了自己。
我不感動于他讓“小妹”去念大學,去參加入學考試,我感動于他的那封信,那份為了自己的妹妹,與家庭背離的態度。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哥哥,我自小不知道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也談不起對我有怎樣的影響,可是,那份量始終在心里,不知道是神秘感? 還是距離感? 還是我們本就不同?此時此刻,我也想要感激他,是真的有那么一個哥哥的影子在那里,我多少次想去探究,“我”在他的世界里是怎樣的一個存在,是一個可以可無的表妹?還是小時的一個玩伴?亦或是需要做到一個有著親戚關系的照顧?我猜測不出他的想法,亦隨著時間推移,放棄了這探究,但這一刻,我還是想知道答案……
“肖恩”,一個多么可怕的存在,這位“哥哥”讓我多次,把書本扔到書桌上,生氣的不想再看下去,先不明白,怎么會有這樣的人?如果說,他同樣也有著“狂躁癥”,那么就說的通,可難以改變我對他的討厭。我想,一開始對于女性的試探,對于自己權威的捍衛,本就可笑,這些女人也同樣。我想還有個根源,因為他“父親”,他,就是他,造就了這一切。
我對摩門教一竅不通,同樣不太想去了解。但我也同樣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去理解“父親”口中的種種,既覺得好笑,又覺得合乎情理。不讓自己的孩子上學,為好無厘頭的戰爭做準備,不給孩子上戶口,信奉自給自足,讓自己的妻子學接生,學醫學知識——“他們的醫學知識”,將一切自己的責任歸咎于宗教……真是可怕,真是堅定。最后我像作者一樣審視這這位“父親”,是嗎,他還是愛“我們的”。但這愛,未免太過沉重,以至于我對于這位“父親”的成長經歷充滿了好奇,又是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父親,怎樣的環境,造就了他呢?
多少次的傷害是由這位父親造成的,斷手斷腳再正常不過,燒傷爆炸也不奇怪,但我想他的妻子,他的兒子,是他最完美的作品嗎?他終是他們發展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作者。我想作者還是屢次在展現“父親是愛他的”這個模棱兩可的事實。
一個沒上過學的人是怎么通過入學考試的呢?她是如何從基本的算數到三角函數到代數的呢?是怎么一邊為父親工作一邊學習的呢?又是怎么用堅強的意志力來和父親的思想控制做斗爭的呢?這里不僅僅感謝泰勒,更在于她本身,她本身就不太一樣,她就是不一樣。我想28分是個奇跡,進入劍橋是個奇跡,哈佛學習是個奇跡,獲得博士學位也是個奇跡。作者在這些章節里,給我了一種故意抹去“努力”的感覺,像她所說,我本該像你們說的那樣感激,但只覺心中什么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我”并不把愛情親情放在第一位。可她多次因為“家庭”而離開了想要拯救她的人,或者為了“自己”。
作者把那種,冥冥之中的決定,稱之為“教育”力量。教育?從一個很多詞都沒聽過,到學期末拿到A,獲得獎學金,中間只提到她會學習到凌晨兩三點,后來她說,對于沒錢的自己,那種享受不屬于她。錢確實是個重要的玩意兒!對于她把自己從劍橋里獨立出來,我覺得沒必要,完全沒必要,到后來,我亦覺得自己也是如此。
這些段落到底是輕描談寫了,還是我讀的輕描淡寫了?唯有作者患病,差點完成不了博士論文那刻,才覺得那是個病? 我更驚嘆于,僅僅靠著無用的心理老師每周的咨詢,就好了?
好難理解,那到底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社會?作者無數次思考,新我與舊我的矛盾,他們是背叛還是互等呢?我甚至也同樣為她疑惑,我同樣疑惑,想要成為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的區別?或者如何定義那些改變?
只有自己方可定義自己?
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我想我還要再讀一遍,也許有用呢。
最后,她過的很好,有一群“家人”。
我難以不把自己放在里面,我甚至認為我就是她的一部分,我從沒如此深刻的認同,毫不懷疑,我在嘲笑,我在感嘆,我在悲哀,我在疑惑。
寫到這里,方才發現,我沒有找到想要東西,我得再回去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