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家停下車,和一個初中的孩子一起上樓,他媽媽在那邊走邊念叨。馬上就要小中考了,這小中考兩門成績考不好的話對升學總成績影響很大,初三還得考數學語文,想考二中的話就得考到720分以上,去年錄取線就是721分。我驚嘆之余默默掏出了手機,打開計算器,命中率92.4%。比庫里拉風一倍!
回想自己上學期間,其實語文是學的最好的。這得感謝我的語文老師,他們都是很傳奇的語文老師。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據說后來去了安利;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是一個很文藝、很起范、很有鏡頭感的男神。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冬日,午后,斜陽,長發(fā),大衣,他像苦行僧一樣在頸后反抓著旅行包。學不好語文都對不起他。據說后來被挖到了上海去教書。當時因為語文成績好,沒少得他栽培,現在也非常懷念他。
但是估計現在再看到他,我自己都會覺得愧疚。估計現在提筆忘字,言不成句的狀態(tài)見到他會挨揍。仔細回想下,能怪誰啊?只怪自己慢慢懶惰,忘記了什么是寫作。
一個理科生有足夠充足的理由不去寫作。數理化和計算機占據了我絕大部分時間。大學時敲代碼,大學畢業(yè)去敲英文。結果現在鍵盤敲的梆梆響,看學生們敲個代碼抓心撓肝的急。其實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在猶豫是用鋼筆來寫還是敲在電腦里。最后竟然用手機敲完了所有文字。這是理科生的幸運還是文字的悲哀?
后來,等到代碼和鍵盤不再占據我的眼球的時候。手機又來了。有一個產品叫微博。打著只能發(fā)160個字的旗號,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它的理由似乎非常的充分:“充分地利用你的碎片時間”。這個提法真好!等車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都叫碎片時間。我們一下就義無反顧的碎片化了。我們一下就不會寫長一點的文字了。我們一下就都成了段子手了。我們一下就都引以為豪了。
直到有一天我徹底反感了沒完沒了的碎片,開始磁盤整理。決定多寫幾行叫做文字的東西。
寫東西和跑步其實是共通的。跑得久了就養(yǎng)成了習慣。寫得久了,有些腦子里的筋骨自然就通順了。
讀書讀的多不如寫字寫的多。讀的書沒幾天就忘記了,寫出來的文字在腦子里是經過思考的。
寫出來的文字也是經過觀察和整理之后的,多寫文字會逼著你思考,逼著你觀察。久而久之,腦子里想法就多了起來。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見到什么都能提筆賦詩的年代。這感覺突然年輕了。
如題應該是一篇標準的議論文,但是寫著寫著就變成了這樣一篇雜文。在我剛出國的那兩年,每次用英文寫論文的時候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喪失了寫作能力。原來很好的思路在英文寫作中被教授批的體無完膚。如果按照寫科學論文的思路,這篇文章一定可以寫的嚴謹而無趣。反之,如果按照寫微博的思路,這篇文章一定就斷斷續(xù)續(xù)。那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就是這樣一篇膨脹著我思路的雜文。
曾經,感覺寫一句話都是碎片。好在,逼著自己每天寫一千字,寫著寫著,突然有一天就突然開竅了。你的思想、你心里的內容、你人生的品味就自然的流露出來。
多寫字,別讓腦子生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