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死后,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一介布衣且有前朝皇室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經12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后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光武帝劉秀雖然依靠武力征伐平定天下,可是他的內心總是以仁慈、恩情、招降、安撫為根本。
公元24年6月,劉秀稱帝,為表示劉氏重興之意,國號仍定為漢,改元建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與此同時,割據隴右的地方軍閥隗囂歸順東漢,名義上接受光武帝劉秀的封號:西州大將軍,主持涼州和朔方兩刺史部事。由于獨霸隴右多年,漸生驕態,與謀士、部將相聚,每每自比“西伯”,總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稱王之意。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帝派大軍攻打割據蜀地的軍閥公孫述。行經隴地時,隗囂派大將王元據守隴坂要道,伐木阻塞道路。漢軍不敵隗軍,大敗而退,隗軍乘勢進入三輔地區(指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地,位于今陜西中部地區),被漢將馮異、祭遵擊退。
與劉秀徹底翻臉了,隗囂考慮自己獨力難支,便想找個靠山。于是,派使者向公孫述稱臣;公孫述立即派兵出蜀,與隗軍呼應。自此,隗囂公開反叛東漢。
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光武帝派人給隗囂下詔書說:如果你放棄抵抗主動歸順,我保證沒有其它的懲罰(若束手自詣,保無他也)。隗囂置之不理,后兵敗、陷于困頓之中,郁悶而死。建武八年(32年)八月,隗囂之子隗純被漢軍打敗、投降,隴西始平定。
得隴望蜀
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劉秀派大司馬吳漢率荊州兵六萬,馬五千匹攻蜀地公孫述,過關斬將、長驅直入。即將平滅蜀地時,招撫公孫述曰:你不要因為斬殺了我的大將來歙、岑彭而心懷疑慮,現在及時歸降,仍可保全家族。皇帝親筆詔書不可多得,我會信守諾言的(勿以來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時自詣,則家族全,詔書手記不可數得,朕不食言。)。公孫述沒有理睬。一年后,蜀軍大敗,公孫述重傷而死,殘軍投降。
據《漢書》記載,光武帝劉秀派遣馮異西征前,反復告誡:平定地方、安撫百姓是當務之急。還因為大司馬吳漢斬殺降將而十分憤怒,責備他不應該斬殺敵將、對民眾也要多加撫慰。
劉秀可謂是歷史上少見的仁義之君。東漢一朝被后世史家譽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