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演員劉燁在參加某綜藝節(jié)目時,聊到了過往的一段難熬時光。早期的他特別有天分,23歲奪得臺灣金馬獎影帝,26歲摘得金雞獎影帝,各種獎項拿到手軟,出道六年就收獲了別人十幾年都拿不到的成績。少年成名后,接踵而來的便是人生的低潮期,在他的記憶里,2006年最是不易,無論是事業(yè)還是情感,都走入了低谷,生活與工作都碰上了瓶頸,劉燁漸漸變得郁郁寡歡。雖然人們常說,出名要趁早,但是對于更新?lián)Q代太快的娛樂圈來說,20歲出頭的心智顯然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很多事情也沒有人與他開導分擔,所以,那段時間劉燁常常失眠,喝酒、抑郁成了他生活的常態(tài)。最嚴重時,他每天晚上要抓一把安眠藥配紅酒才能入睡,少一樣都不行,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了五年。
無獨有偶,曾紅極一時的演員陸毅也曾被同樣的癥狀困擾,有一段時間,因為找不到以后的方向,他天天酗酒,甚至自殘,拿煙灰缸砸自己的頭,劃傷自己。原來,光鮮亮麗的聚光燈之后,是我們看不到的壓抑和苦悶。究竟是什么導致這些功成名就的人,做出這樣的舉動?
史蒂文·貝格拉斯博士在《自我驅(qū)動心理學》一書中給我們講解了,關于成功的職業(yè)人士容易產(chǎn)生的一個心理現(xiàn)象,叫做“精疲力竭癥”。在書中,貝格拉斯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來闡述精疲力竭癥的癥狀,解釋了為什么職場人士在達到一定職業(yè)高度后,仍然容易在心理上陷入困境,產(chǎn)生焦慮,甚至抑郁這些心理問題,并結(jié)合案例給出了治療精疲力竭癥的方法,接下來我會從癥狀、成因、方法三個方面來講解這個問題。
貝格拉斯博士是著名的心理咨詢師,也是哈佛醫(yī)學院附屬機構的成員,他本人有著相當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曾經(jīng)接診過大量的企業(yè)管理者、律師,甚至是演藝界明星,服務人群超過1000名,幫助他們擺脫職業(yè)上的心理困擾。據(jù)此,貝格拉斯寫出了這本《自我驅(qū)動心理學》,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避免因追求成功而導致的心理問題。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精疲力竭癥?
貝格拉斯在總結(jié)大量的案例后,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成功人士更容易患上精疲力竭癥。
可,為什么是成功人士呢?在我們的概念里,成功意味著無所不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萬眾矚目不是嗎?怎么會和生病畫上等號呢?答案就在這個“萬眾矚目”四個字上,成功人士往往被大眾關注,他們身上被賦予了更多期待,承載了更多重擔。人前裝笑,人后落淚,說的就是這類人。另外,人們都說勝利者是孤獨的,因為絕少有人能體會他們的心境,更不談能感同身受,所以,他們的壓力無人分擔,苦悶無人訴說,最后只能向內(nèi)攻擊自己。所以,他們會用酗酒、濫用藥物、逃避現(xiàn)實、拋棄家庭或職業(yè)等極端行為來麻痹自己,嚴重的甚至會自殘或自殺。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們又不是明星,也不是公司高管,就一普通小老百姓,不會有這個擔心。真是這樣嗎?想想看,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常常會有“星期一綜合癥”;再比如,早上賴床,不想上班;覺得工作沒有激情,老想辭職……有過這樣的癥狀,就說明你患上了精疲力竭癥。在工作中,它表現(xiàn)為:事業(yè)到達某個瓶頸階段,無法超越;或者面對長期一成不變的工作,缺乏成就感;再或者就是滿足不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迷茫找不到方向。
要知道,精疲力竭癥不是成功人士的專利,職場人士多半容易患有,并且,精疲力竭癥不是簡單的放個假,或者換分工作就能治愈的,那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因為精疲力竭癥是一種心理問題,只有深入了解其心理機制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比如說,當一個極具競爭力的人,在其職業(yè)領域處于頂峰時,不安、壓抑、沮喪或者抑郁的狀態(tài)會長時間地侵擾他的心理健康,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困者認為自己受限于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無從逃脫,也無法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所以,貝格拉斯所說的精疲力竭癥,是由于在成功之前或已成功后的一種焦慮不安,自己的內(nèi)心無法滿足現(xiàn)狀的癥狀。
我們?yōu)槭裁磿忌稀熬A甙Y”?
“精疲力竭癥”患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童年陰影、缺乏自信、過度自尊,甚至社會文化都可能是潛在的病根。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為什么貝格拉斯提到成功人士更容易患上精疲力竭癥,是因為,他們的前四項需求已經(jīng)滿足,更在意如何獲得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但是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常常有一個攔路虎,叫“自我設限”,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越想將好的一面展現(xiàn)在別人面前,就越發(fā)的提高了別人對你的期望值,那么與此同時,你的自我實現(xiàn)難度就會加大。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飛人劉翔,他在2004年雅典運動會上一舉奪得110米跨欄的冠軍,并打破世界紀錄,就在國人對他滿懷信心,希望他能在2008年繼續(xù)為國爭光時,他卻因傷退賽,面對大眾的失望,他多次在媒體面前留下眼淚。相信他也曾患上過“精疲力竭癥”,因為那些眼淚足以訴說了他的痛苦和無奈。
所以,文體界名人往往更容易患上“精疲力竭癥”,因為他們每天都活在大眾期待的目光中,承擔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可能正因如此,娛樂圈里明星靠吸食大麻來尋找靈感的傳聞也并不是空穴來風了。
如何抵抗“精疲力竭癥”?
《自我驅(qū)動心理學》中提到,要治療精疲力竭癥,首先第一步是要勇于面對心理上的弱點,不要過分苛求自己。
貝格拉斯說過,自尊心太強的人往往容易受“精疲力竭癥”的困擾,他們往往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別人的一句不滿,就會成為和自己較勁的理由。
這一點我們在孩子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來,當家長批評孩子時,自尊心強的孩子表現(xiàn)得更加愧疚,有時,這是一種良性壓力,會激發(fā)出孩子的上進心,使之得以提高,但是,如果孩子用力過猛,會導致自尊轉(zhuǎn)為自卑,長此以往,影響心理健康。所以要想避免成年后患上“精疲力竭癥”,家長們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保護好孩子敏感的“自尊心”,在適當教導孩子聽父母話的同時,也要對他們做得好的方面給予一些表揚。
關于自尊心,威廉·詹姆斯發(fā)明過一個公式:自尊=成功∕預期,通俗的講就是,要提高自我滿足感,就需要降低表現(xiàn)的期望值。
其實,自尊當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由,即能尊崇內(nèi)心意愿,讓心靈得到滿足。但我們大多數(shù)人卻總是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忽略了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這和我們的實際追求是相違背的。我們不妨停下腳步,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量力而行,多想想過程,少重視一些結(jié)果,可能會快樂許多。
積極創(chuàng)新,勇于改變。
有句話叫“以不變應萬變”,這句話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起碼在職場里就不太適用。長期的一成不變會降低你的核心競爭力,使你在職場中喪失優(yōu)勢,這樣恐懼就會接踵而至。比如你不清楚什么時候會裁員,比如你不清楚什么時候會有人取代你的崗位。這種未知的恐懼,使人惶惶不可終日,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網(wǎng)絡上,把職場上的中年人比作狗。很多人陷入在職場困境中不知所措,想要逃離,卻不知路在何方。想要打破這種僵局,唯一的出路就是勇于改變,與其被動挨打,不如奮起一搏。不要只顧低頭拉車,更要記得抬頭看路。在危機來臨前,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鋪墊,隨時優(yōu)化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不斷努力精進自己,才能突破職場瓶頸,穩(wěn)步前進。
前聚美優(yōu)品事物部總經(jīng)理路騁,僅用四個月時間就將單日銷售額由3萬元提升至1.62個億,可謂戰(zhàn)績輝煌,在電商圈里締造出一段傳奇。獲得如此成就的他,卻在此時做出一個令所有人都覺不可思議的決定,放棄價值一億的公司期權,重新考學深造。
且不說路騁這個決定是否絕對正確,但是他不斷給自己制造新的目標,不斷創(chuàng)新的勇氣值得學習和借鑒。不給自己設限,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不在意旁人的目光,正是《自我驅(qū)動心理學》這本書要傳達的理念。
善用女性思維,生活更輕松愉悅。
男女有別,雖然常有人質(zhì)疑這個社會對女性不公平,但是換個角度看,這個社會對女性也未嘗不寬容。比如女人累了、失戀了、心情不好了,可以哭、可以耍脾氣、可以找人陪,而男人有淚不輕嘆,打落牙往肚里咽,誰叫大家都說“男兒當自強”呢。可“精疲力竭癥”畢竟是個心理性疾病,不是靠隱忍就能自愈的,要承認并正視自己的問題,放松心境,學會接受事物壞的一面。
比如,遇到危機時,你不要老想著“危險”的那一面,而忽視了“機會”的到來。正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至。凡事都有兩面性,辯證的看問題,把危機當成是一種良性的壓力,可以減少焦慮。
總之,《自我驅(qū)動心理學》是一本職場自救心理指南,它是我們在職場中遇到障礙時的醒腦湯,更是我們認識自我,掌握幸福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