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夫妻和一位老太的故事后續

鄭州人民路

8月22號《大河報》A1-2版刊登“法桐綠鄭60年系列報道”,談鄭州“綠城”。首篇便提到1957年力主在鄭州廣種法桐的“法桐三杰”,他們是新中國成立后鄭州市的第一任市長 宋致和及兩位副市長王均智、史隆甫,就是因為這3位市長達成共識并果斷決策,鄭州延續 栽種法桐,至今全市法桐超140萬棵,占在鄭所有行道樹中占80%。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鄭州街景

讀此文讓我想到22年前的1995年,我寫了一篇《一對夫妻與一位老太的故事》, 便是說史隆甫副市長在“文革“被迫害致死后,其妻馬淑貞1970年被掃地出門,無兒無女的馬氏孤身去到丈夫原籍武陟縣西陶村兩間破屋安身,到1980年,年屆74歲時突發腦血栓,從此衍生出一個動人故事。

圖片發自簡書App上世紀五十年代金水河兩岸植樹

隔壁26歲的鄰居史福慶拉著架子車送老太太到焦作搶救,保住命后生活不能自理,史福慶念及史隆甫為鄭州人民恩造福祉,毅然辭職,放棄已經7年的民辦教師資格,和剛剛結為夫妻的愛人杜竹榮開始共同侍候老太太。那時,小杜剛剛生了孩子才7個月,凡是閨女能為娘做的事,她都做到了,端屎端尿,喂水喂飯,洗腳洗臉剪指甲……。

鄭州綠城之稱史隆甫功不可沒

史福慶天天抱老太太出屋放風,抓藥請醫生,還得顧著種地養活兩家人。在他們精心呵護下,出現了奇跡,我去采訪時,他們夫婦已侍候老人16年,年逾90歲的老人面色紅潤,而這對年輕夫妻已從青年而人到中年。

當年的桐樹已參天

我看到老人床頭擺著水果點心,床鋪干干凈凈,而杜竹榮16年沒添一件新衣,孩子長到16歲不知道5分一個的冰糕是啥滋味。

有人質疑他們有所圖,我問了老太太,1978年以后每月發給她5元生活費,我去采訪時是每月85元。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無語了。走時,我和同伴搜盡口袋一共100多元錢,硬塞給了史福慶,一年以后,史福慶又把這錢寄給了我,附信說我寫的報道見報后,武陟縣恢復了他的教師工作,并且給他轉了正,現在生活好多了。

我能說什么呢?只能祝福老太太在天之靈和史市長重修美滿;祝福年已花甲的史福慶夫婦晚年幸福。

圖片發自簡書App

附史隆甫簡介:

史隆甫出生在武陟縣西陶村,他從小嘗盡世間困苦,靠親戚朋友的資助發奮讀書,以優異成績考取國民政府官辦的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24年考入法國公共工程大學,1929年回國在河南開封中州大學任教。1930年到1948年,在舊中國的17年間輾轉山東,陜西、河南等11個地方,歷任建設廳技正、治河總工程師、黃河河務局局長等職。治理河道,封堵黃河決口,搶修水利險情,得到百姓稱頌。他一腔熱血,不計個人名利安危,只為保障黃河安全,服務桑梓,奮力抗戰,但卻屢遭腐敗政府和貪官污吏的欺詐。為實業救國,1946年發起成立“興豫企業有限公司”,時逢戰火,幾經周折,于1948年鄭州南陽面粉廠開業,加班生產軍糧,支持解放軍南下。

全國即將解放,他堅決不去臺灣,受邀參加了人民政府,任鄭州市副市長,為鄭州市的農、林、水和城市建設做出了貢獻。

他懷著一顆對祖國、對民族火熱的赤誠之心,對黃河、對家鄉父老深深的至誠的愛,歷盡艱險,忍辱負重,在“文革”中被冠以“種花,種草,種樹是資產階級”被批斗。他臨死沒有留下一句遺言,但鄭州郁郁蔥、生機盎然的法桐銘記著他常青的業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