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懷疑世界是否存在,懷疑自身是否存在,懷疑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只有“我正在懷疑這件事本身”不可懷疑。
換言之,他認為世界可能是假的,他自身也可能并不存在,最后就只剩下他“正在懷疑”這件事不可懷疑。從這個角度,笛卡爾已經落入懷疑主義。
這種懷疑一切的思維方式,對我們而言,有一定的借鑒之處,但這已經落入了哲學的范疇,我們知道,哲學的一個屬性就是不可證實。對于科學而言,可證實,可證偽是必要的標準。懷疑,是科學的要義,科學從來都沒有說過自己本身一定是正確,科學正因為敢于不斷地否定自己,才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但在科學范疇內的懷疑是有一定范圍的,它不能懷疑所有的事物,不然科學本身也無立足之地。
科學不能懷疑世界的真實性
首先,科學不能懷疑世界的真實性,或者說即使這個世界是虛擬的,科學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我們不能一直揪著世界真實性這個問題不放,處理這個問題并不能產生生產力,也無法對物質世界產生影響,更無法改善我們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并沒有可證實的答案。
而哲學本身專門處理這種終極問題,哲學的觸角已經伸到世界之外,而世界之外的“世界”,恰恰是我們這些在是世界之內的人類無法觸及的。而科學則極具生產力,被稱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為人類提供能源、網絡、人工智能等等。
科學不能懷疑世界的自然法則
其次,科學不能懷疑這個世界的自然法則。科學探索就是尋找這個世界的法則,并加以運用的過程。在這個世界上,科學研究都有一個假設:這個世界的法則恒定,或者說世界具備永恒規律。而且這個假設從沒有被推翻,也從沒有證據證明這個世界的自然法則并不恒定。
量子的發現并不能說明事物的變化沒有規律。在量子層面,粒子呈現完全的隨機性,但這種隨機性也是一種規律。量子的變化并沒有一會呈現有序,一會呈現隨機變化。在一定范圍內的始終保持隨機性,恰恰是規律性表現。
其次,在著名小說《三體》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汪淼去丁儀家里拜訪,丁儀把幾個臺球放在靠近口袋的位置,讓汪淼把丁儀把球打進。汪淼感到很困惑,但還是依言把臺球打進。接著丁儀和汪淼把臺球桌在這個房間中換了幾個位置,但臺球的擺放和第一次的情況一樣,汪淼同樣順利地把臺球打進。然后丁儀說:“剛才我們證明了一個結論,我們得出的物理規律在任何空間上都成立。”
這個例子讓人細思恐極,如果有一天,我們所研究的物理規律并不恒定,而是呈現隨機性,或者受到一些的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對科學而言,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試想,當我們研究電的時候,它的性質是變化的,完全呈現隨機性,有時能用來照明,但有時并不具備任何用處,而且變化毫無規律。在這種的前提下,根本談不上運用?
在科學的范疇里,有些問題并沒有價值,或者說是沒有必要問。比如:
“兩個物質之間為什么存在引力,而不會存在斥力?”
“為什么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產生的是碳酸,而不是硫酸?”
這種問題很明顯地指向一點:物質的性質由其分子結構或原子結構決定,但這些分子和原子的結構又是由什么決定呢?如此會產生以下問題:
憑什么力的作用相互的?
憑什么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憑什么光速是3*10的8次方?
我們會發現,這種問題沒有辦法直接回答。原因在于,這是人類科學家通過觀察、通過實驗測量出來的結論,這代表了這個宇宙的規律。
早在2000多年前,道家創始人老子就指出,事件萬物變化不息,但支持我們的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
科學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改善我們的生活。而哲學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成就我們的格局。對于我們而言,與其懷疑世界的真實性和自然規律,還不如運用這些規律來造福人類。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