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重從不抽象化開始
美國有個調查,說一般人最喜歡的字,是自己姓名里的字。
人這么喜歡自己的名字,當別人給你寫電子郵件、跟你講電話時,如果不時提起你的名字,你專心而且認同的程度都會因此大大提高(當然你也可以用這招去對付別人,但呼喚對方名字時,請不要叫得太頻繁。
同樣的,你也不能把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當成是面目模糊的抽象名詞。同學、同事、朋友,都不會想被你當成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應付應付就好的抽象名詞。
下次,當你貪圖方便,想按個鍵就發出一百則罐頭簡訊,向朋友賀節的時候,想想對方的感受,想想你這么做真的是在鞏固友誼嗎?還是在增加彼此的冷漠。
2、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來共同維護氛圍
一場氣氛理想的聊天,其實追求的是同樣的事.大家都有機會講講自己的事,也聽聽別人的事。更理想的話,有好笑的話題,也有透露心事的話題,那就絕對是一次令大家難忘的聚會。
唱KTV時,如果有這么一個人,懂得幫朋友們點歌、懂得安排歌曲的順序、懂得幫直沒唱到歌的人插播,懂得有時選些特別搞笑或者有話題的歌給包廂里的人聽或看;這個人也知道誰失戀要唱療傷的歌,誰一定要大吼首臟話歌來罵她老板,這些八面玲瓏的安排,當然會使包廂里的氣氛讓人很盡興。
但如果練習不來,也沒什么,就讓比較有天分的人來掌握氣氛好了。就像只負責吃的人,只要懂得一直說“好吃”,不唱歌只聽歌、吃點心的人,只要每首歌之后都用力拍手,也是很上道了。
3、表達自己+打動別人
你若是常常說話的人,就會發現,如果你講了“具體的事”而不是講“抽象的道理”,聽的人比較愛聽,也比較聽得懂、記得住。
說話,無非是表達自己、打動別人。為什么口才流利的人,有時候點都不討人喜歡?可能是因為他們講話很空洞,只在乎自己說得爽,從來不在乎聽的人是什么感受。
說得多,或者一直說,都比不上說得準,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