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供給》→《均衡價格》→《彈性分析》→《政府干預》
這次要說“均衡價格”。
什么是均衡,可以在我們的物理實驗中得到一些啟發,當然這些時期概念詞都是我編的,詞能達意就好,見諒。
- 攪拌泥和水的混合物時,那么就是制造混沌;
- 停止所有外力干預,泥水開始分離,就是沉淀期;
- 當泥水完全分離時,就達到了一種均衡狀態,因為在沒有外力的干擾下,不會在變化了,且水變清澈了,這就是均衡。
達到均衡(圖真是太難找了,對付著看吧)
經濟學中的“均衡”概念與這個類似,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量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并保持不變的狀態(太抽象,大概明白就好)。
那么均衡價格實際上就是指在價格在經歷一段時間跌跌漲漲之后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價格,這里只是提前粗淺的總結概括,后面會詳細說,畢竟全篇主題就是它。
例子
三里屯的煎餅師傅們合力改良出了一種新型甜口煎餅,“北京三里屯煎餅協會”強行把原來的定價6元/套,漲到20元/套。他們認為一定會大賣,并自信的開啟了5000套/天的人力生產配置,但是面向市場后,反應平平,平均每天只售出1000套。
看著堆積如山的原材料,和閑置的設備,師傅們是心急如焚,終于決定降價,從開始的20元,到18元.....,有的煎餅師傅陸續退出市場,因為無利可圖(多人做同一件事,成本是不一樣的),直到降價到6元/件時,市場供給量為3000套每天,市場需求量也為3000套每天,這樣,每天的供需持平了。
此時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了。
所以均衡價格一個最直觀的表象就是:買者需要的數量 = 賣者提供的數量
此時的供需數量就是均衡數量。
老板,你為什么有臉定價這么貴?
這里介紹一個經濟學概念,“稟賦效應”,看著名字挺虎,其實很好理解,舉個例子
我現在是一個賣家:我手上有一個不銹鋼的杯子,我覺得這個簡直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杯子,堪比元代景德鎮的花瓶。我覺得這只杯子起碼值500塊!
我現在是一個買家:我重新審視我手上的這個不銹鋼的杯子,這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這不就是一個普通的不銹鋼的杯子嗎,50塊,多一分我都不會要!
人們會高估自己擁有的,而低估自己沒有的東西,這就是稟賦效應。
所以,我們打工人需要客觀的評估自己的價值,不能夜郎自大,但更不能妄自菲薄。
構建一個表格,直觀感受變化的過程。
皇冠處為均衡點
的如果價格繼續下降,人們購買的欲望更強,企業的供給意愿也會持續降低。當價格低至3元的時候,大部分煎餅師傅們會紛紛轉行,最后只會剩很少的人繼續營業。
價格會發展到均衡點以下嗎?
當然會啊,想想看,企業是有可能在初期為了打開市場,先把產品定低價的。另外,還有不正當競爭的情況,比如有個煎餅師傅們想擠兌死其他煎餅攤,就會打價格戰,你5塊?我比你更便宜!4塊!同時會造成需求上升,因為煎餅便宜了啊,之前吃包子的人可能會來吃煎餅了,大多數人會因為便宜的價格而選擇排隊,只有趕時間的和不差錢會去買貴的,因為不想排隊,但是僅僅靠這點人是養不活成本高價格高的煎餅攤的,所以他們一定會被擠死。
想想現在的互聯網大企業,很多不都是打價格戰擠死競爭對手嗎?擠死之后獲得了大量的用戶,掌握了用戶習慣,開始瘋狂提價收割??!因為這時,即使價格回暖,其他競爭對手也很難獲得用戶了,因為用戶已經習慣了那個產品(這其中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比如某滴、某多、某團等。
供需曲線全圖
補全了數據的供需圖,是不是就能和之前說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對上了呢,并且我覺得圖中“皇冠”處的點應該會引起你的注意,起碼在數學角度,函數的交點都意義非凡!這應該是一個常識。這也正是我希望的結果,因為這個點就是“均衡價格”的點(也叫“出清價格”,想想上面渾水的物理實驗,水清了是不是就均衡了?),也是“均衡數量”的點,可以簡稱為“均衡點”。
再來回顧一下,當價格不在均衡價格時的影響細節,
高于均衡價格的后果
比如現在,“北京三里屯煎餅協會” 把價格從6元每套,又強行升高到18元每套,市場反應如下圖:
高于均衡價格的后果
對待上升的價格,生產方的反應是積極生產,也就是比均衡價格時的供給量提高了,提高了多少呢?提高了1500的產量(4500 - 3000),也就是0點-B點的距離。
對待上升的價格,消費方的反應是消極消費,也就是比均衡價格時的需求量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呢?降低了1700的消費量(3000 - 1300),也就是O點-A點的距離。
那么現在的情況是:
在18元/套的價格時,市場上現在對煎餅的需求量只有1300,但是供給卻有4500,煎餅市場現在整體過剩生產了3200(4500 - 1300 或者 1500 + 1700)的煎餅。
那么市場的整體反應就是:供大于求
低于均衡價格的后果
比如現在,“北京三里屯煎餅協會” 搞內訌,有人把價格壓低到3元每套,市場反應如下圖:
低于均衡價格的后果
對待下降的價格,生產方的反應是消極生產,也就是比均衡價格時的供給量降低了,降低了2700的產量(3000 - 300),也就是O點-A點的距離。
對待下降的價格,消費方的反應是積極消費,也就是比均衡價格時的需求量升高了,升高了2500的消費量(5500 - 3000),也就是O點-B點的距離。
那么現在的情況是:
在3元/套的價格時,市場上現在對煎餅的需求量高達5500,但是供給卻有300,煎餅市場現在整體短缺了5200(5500 - 300 或者 2700 + 2500)的煎餅。
那么市場的整體反應就是:供小于求
無論定價過高,還是定價過低,只要沒有外力干擾(比如不正當競爭),最后價格都會回歸到均衡點上。因為如果價格低于均衡點,說明需求大于供給,那么必然會漲價;如果價格高于均衡點,說明供給大于需求,那么必然會降價;如此反復,終會到達均衡點。
為什么需求大于供給,必然會漲價?
我是一個聰明的老板A,每天生產10個煎餅然后出去賣。
第一天:賣價3元/個,都賣光(因為有40個人想要)
第二天:既然都賣光,那我就嘗試賣價4元/個,都賣光(因為有15個人想要)
第三天:既然都賣光,那我就嘗試賣價5元/個,都賣光(因為有12個人想要)
第四天:既然都賣光,那我就嘗試賣價6元/個,都賣光(因為有10個人想要)
第五天:既然都賣光,那我就嘗試賣價7元/個,只賣出8個(因為有8個人想要),剩下2個。
第六天:賣不掉,還是賣價6元/個,賣出10個(因為有10個人想要),昨天剩的今天賣了,可是今天又剩下了2個。
第七天:賣價5元/個,賣出12個(因為有12個人想要),昨天剩的今天產的都賣光了。
第八天:看來只能維持在6元/個,都賣光(因為有10個人想要)
實際上我們日常的普通貿易就是“拍賣行”的本質,老板喊價,消費者競價。為什么需求小于供給,必然會降價?
還是上面的例子,當賣價7元/個時,需求小于供給了,就是俗話說的“賣不動了”,老板只能選擇降價才能賣光。
但是全部賣光并不等于利潤最大。我們算個賬: 7元/個時,賣出8個,毛利潤 = 7 * 8 = 56元。 6元/個時,賣出10個,毛利潤 = 6 * 10 = 60元。 目前確實是賣光了利潤最大,但是如果賣價7元時,賣出9個,毛利潤就是63元了,雖然沒有賣光,但利潤比賣光時大,問題是強行控制供給提高價格需要所有煎餅老板都這樣做才行,這一部分涉及到“彈性”,是下一章要說的,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均衡點會變化嗎?
那肯定會啊,無論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哪條曲線移動變化,交點都會移動的對吧。那么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什么時候會上下(或者是左右)移動呢? 《為什么糧食產量總體上升,農民收入卻下降(一)》,《為什么糧食產量總體上升,農民收入卻下降(二)》,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不過為了說明問題,還是找一個例子說明一下。
1. 當投入品價格變化時
我只列舉一種情況,比如面粉漲價了,煎餅供給曲線就會向上移動。因為和之前供給相比,同樣的價格下,市場愿意提供的煎餅變少了(價格下降有人會退出市場,因為無利可圖)。
當面粉漲價時
當投入品漲價時:均衡價格一定上升,均衡數量一定減少。
由此我們可以反向推斷出
當投入品降價時:均衡價格一定下降,均衡數量一定增加。
2. 當買者數量變化時
比如附近一座寫字樓開始運營時,買者數量就增多了,需求曲線向上移動,因為和之前需求相比,同樣的價格下,人們需要的煎餅變多了。
新起一座寫字樓
當買者數量減少時:均衡價格一定上升,均衡數量一定增加。
由此我們可以反向推斷出,
當買者數量減少時:均衡價格一定下降,均衡數量一定減少。
3. 當投入品價格和買者數量同時變化時,情況變復雜了
為什么說復雜了呢,先解釋 投入品價格上升和買者數量增加 的情況下產出的結果(骷髏代表原均衡點)。
圖一,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減少
圖二,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多
為什么均衡價格一定會上升?
因為需求增多會引起煎餅價格升高,供給減少還是會引起煎餅價格升高,那么兩種情況同時出現,那肯定是價格升高了。
用數學來解釋,就是:正數 + 正數,結果肯定是一個正數。
為什么均衡數量有可能減少,也有可能增多呢?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程度深淺的問題了。
比如圖一,成本增加的程度明顯要比需求增加的程度更深!造成的后果就是利潤整體降低,離開市場的賣家比進入市場的賣家要多,進而導致煎餅供應整體降低!
比如圖二,需求增加的程度明顯要比成本增加的程度更深!造成的后果就是利潤整體升高,進入市場的賣家比離開市場的賣家要多,進而導致煎餅供應整體升高!
用數學來解釋,就是:正數 + 負數
1.當正數的絕對值小于負數的絕對值時,結果為負數(如圖一)。
2.當正數的絕對值大于負數的絕對值時,結果為正數(如圖二)。
再來解釋 投入品價格下降和買者數量增加 的情況下產出的結果(骷髏代表原均衡點)。
圖三,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增加
圖四,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
為什么均衡數量一定會增加?
因為需求增多會引起煎餅需求增加,供給增多還是會引煎餅需求增加,那么兩種情況同時出現,那肯定是總供給增加了。
正數 + 正數,結果肯定是一個正數。
為什么均衡價格可能下升,也有可能上升呢?
比如圖三,成本降低導致的價格降低的程度,明顯要比需求增加導致的價格升高的程度更深!所以價格整體是下降的!
比如圖四,需求增加導致的價格升高的程度,明顯要比成本降低導致的價格降低的程度更深!所以價格整體是上升的!
用數學來解釋,就是:正數 + 負數
1.當正數的絕對值小于負數的絕對值時,結果為負數(如圖三)。
2.當正數的絕對值大于負數的絕對值時,結果為正數(如圖四)。
以上解釋了 投入品價格上升和買者數量增加 與 投入品價格下降和買者數量增加兩種情況。
那么 投入品價格上升和買者數量減少 與 投入品價格下降和買者數量減少 的解釋,就需要你自己去補全了。
最后再補充一點,均衡不太好理解,切勿想的太深,把自己繞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