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時值大寒。
大寒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
《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當中說:“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
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 三候 ?
一候雞乳:
大寒之日“雞乳”,母雞提前感知到春氣,開始孵小雞了。
二候征鳥厲疾:
大寒后五日“征鳥厲疾”。征鳥是指鷹隼之類遠飛之鳥,厲疾是厲猛、捷速。
三候水澤腹堅:
再五日“水澤腹堅”。上下都凍透了,寒至極處,按物極必反原理,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極點,就要開始走向消融了。
詩詞 ?
苦寒吟
唐·孟郊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
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大寒出江陵西門?
宋·陸游
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游子自消魂。
歲寒知松柏?
宋·黃庭堅
松柏天生獨,青青貫四時。
心藏後凋節,歲有大寒知。
慘淡冰霜晚,輪囷澗壑姿。
或容螻蟻穴,未見斧斤遲。
搖落千秋靜,婆娑萬籟悲。
鄭公扶貞觀,已不見封彝。
? 習俗 ?
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
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
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大寒迎年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因此,這樣的節氣中,除順應節氣干農活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
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喝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
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到了臘月,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樣,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于粘稠或清淡,又不過于咸鮮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歡食羹還有一個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乎乎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渾身熱乎乎的。
糯米飯
嶺南民諺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在傳統節氣中極冷的一天,廣東民間形成吃糯米飯的習俗。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簡陋,沒有更多營養品食用,從大寒開始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入肺、脾經,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
如今在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臘味”、蝦米、干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
大寒為“冬三月之末”,時近春節,是工作最忙的時候,人極易疲勞,耗精傷神。注意適當休息、保持心情平靜是重要的養生之道。
唐代元稹有《詠廿四氣詩·大寒十二月中》一詩:
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詎存?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大寒節氣里,人們閉門擁爐,飲酒取暖;冬去春來,一年即將結束;古律輪回更新,梅、柳也期待著陽春而發。
最冷一天過去,春天還會遠嗎?
—詩意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