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許下一個心愿,那么祝愿你,有生之年遇到一個“足夠好的愛人”;如果這個愿望不能實現,那么祝愿你,成為一個“足夠愛自己的人”。
看了《后來的我們》這部電影,這是我最想說的一句話。
后來的我們,懂得了如何去愛,可是你,已經遠去,消失在人海。
電影里“錯失”的遺憾塞滿了內心,當男主角最后抱著自己的孩子滿面淚水,當女主角對著男主父親的書信泣不成聲,很多人被帶入其中,被自己生命中錯失的“遺憾”淹沒,——如果當初我們能夠再堅持多一點點,再勇敢多一點點,再相信多一點點,可是為什么我偏偏沒有呢?
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找一位“足夠好的愛人”,但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
『01』
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神一般的愛人”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覺得,電影里的見清也很不容易。
他設計的游戲里,男孩一直想對女孩說,“對不起”。
看起來,好像是他辜負了小曉,或者說,他誤會了小曉的夢想,給了她不那么想要的東西,而她想要的,他卻一直沒能給她。
可是,在北京漂著的日子里,他和小曉一樣,都背負著生活的重擔,在掙扎浮沉。
雖然他有他的“幼稚”,正如小曉相隔多年后對他的評價,“你還是那么幼稚”,但是有缺點、不成熟、會發脾氣的見清,也一直在竭盡所能地努力。
小曉,在等待著婚姻能夠帶給她一個能改變她命運給她買房子的北京男人時,
見清,甚至連這種路徑都沒有,因為他是個男人。
我不覺得誰比誰更幸運些,我只覺得,不論是見清還是小曉,作為小鎮青年,又想憑借自己的努力留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北京,那必然是,同樣的不易。
從小鎮,到北京,沒有錢,不是名校畢業,沒有家世背景,小曉也不是大學生,這樣的跨度,兩個人要去追求“留在北京、衣錦還鄉”夢想的實現,那肯定是——艱難的過程。
在追求夢想的泥濘現實里,在物質生活尚未達到某種程度的不安全感里,他們都想被愛,都想被支持,他們都需要被理解,被抱持。
而艱難的生活和無情的現實中,我們又往往會不自覺地賦予愛情太多的職能。這是很多愛情,在青春歲月中燃燒,卻挺不過風浪的原因。
并不是再多一點點努力就好;
并不是再多一點點堅持就好;
并不是我應該成為一個“足夠好的愛人”,或者“你為什么不是一個足夠好的愛人”;而是,在當時,我們雖然已經竭盡全力,但我們都是普通人。當時沒有能夠繼續走下去,是真的已經撐不下去了。
自己活在困頓中,希望有一個愛人,可以猶如一縷陽光,永遠像太陽一樣,每天準時升起,照耀著自己;
在自己彷徨時,在自己萎靡時,在自己狀態糟糕時,在自己陷入黑暗時,在自己和全世界干仗的時候,都始終照耀著自己,不離不棄,沒有怨言,溫暖、包容、堅信;
——但,這是愛人嗎?
不,這是“神”。
我們想成為,愛人的那個神,但可惜我們不是,我們期望愛人可以成為那個神,但可惜,他也不是。
『02』
愛情易碎,因為我們給關系賦予太多愿望
為什么初戀容易死?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都愛得太純粹。我們都以對神的要求,來要求我們的愛人。我們想象他,應該是神的樣子,這就是“理想化”。
我們會“理想化”一個人,因為離開父母,我們太需要關系,因為我們有太多被愛的需求,因為我們太缺乏安全感,因為我們大多數都有原生家庭的創傷,本能里面,就想找到一個人,來好好療愈。
我們追逐愛情,渴求愛情,但愛情來了,很快愛情就死了。因為我們給愛情賦予了太多職能,愛情不只是愛情。
愛情要承擔我們的生命,照耀我們的人生,建立我們的信念,療愈我們的創傷,顛覆我們內心的黑暗。
誰,能給得出這樣的愛情?
你愛的早已不是那個人,你只是找到了一個人,然后你希望他成為你的神。
在現實的考驗下,在還不夠成熟的時間里,初戀中的見清和小曉,都做不到,成為對方的“足夠好的愛人”。
事業失利,見清找不到方向,常常喝酒,處處與人挑釁打架,當小曉對打架的見清大吼,“你打我啊,你打我啊”的時候,她也無法看到,見清其實是在這種失敗中攻擊著自己,對自己憤怒,無法接納自己。
而這種攻擊的情緒,通過潛意識的防御,也會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對自己極度失望和不滿,他攻擊自己,摧毀關系,他也會不自覺地將這種攻擊性轉向外界——要么勾引別人來傷害自己,要么自己傷害自己。
很多人,處在人生的低潮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像見清陷入事業的低潮期那樣,挑釁,打架,暴躁,極度敏感容易受傷,還攻擊性極強出口傷人。
無論多么愛,但人性還是邁不過去的坎。
見清再愛小曉,當他陷入自己的低潮時,也可能會因為心理原因,“不可控”地傷害到最不想傷害的人。
反過來,小曉也是一樣。當見清努力地買房給她,求復合的時候,為什么小曉要拒絕呢?為什么不能再給兩個人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呢?
那是因為,小曉也有自己越不過去的內心障礙——她對愛情的理解太過純粹。
見清沉迷游戲,攻擊他人,覺得錢是一切的基礎,這些小曉都不喜歡,也受到了傷害,而她最后一次拒絕見清,是因為她看到了成功的見清對老父親的霸道,見清說“非要待在破飯館干什么”,要父親一定去北京住在他買的房子里生活。小曉不喜歡這樣的見清。其實小曉的愛,也不是包容接納的。而是一種“理想化”的愛:我的愛人,一定要符合我的想象,完美而純潔。
小曉沒有看見,見清的攻擊和沉迷游戲背后的痛苦,她也沒有理解,見清對老父親的霸道,對飯館的鄙視,是因為他人格深處的自卑,即使成功了,那些自卑和當年沒錢時被歧視的創傷還在。
他想通過一種方式來讓自己平衡,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有價值了,成功了,被認可了,但是這種方式,小曉無法接受。
而小曉本身,也處在痛苦之中,也需要被更多地聽到和看見,可這些忙于出人頭地的見清都做不到。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對愛情的需求,也有著自己的愛情劇本。每一拍,每一個劇情都要合上,太難了。
誰對“合不上”的容忍度更高,誰就具有更強大的“接納對方的能力”,誰就更能收獲長久的、滿意度高的關系。
『03
』
后來的我們,終于懂得了如何去愛
沒有什么“足夠好的愛人”,但是大家都還是期望能夠遇到足夠好的愛人。
心理學大師里有個很溫暖的名字,“溫尼科特”,他提出了“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后來在大家討論原生家庭時,被頻繁使用了。
“足夠好的母親”如果根據溫尼科特和后來一些心理學家的注解來解釋的話就是:
一個開始能適應嬰兒的需要、不斷滿足嬰兒的母親,并且在嬰兒的能力不斷增長,母親難以適應嬰兒需要的時候,她還能夠很好地面對和接納自己逐步被孩子拋棄的挫敗的感覺,只是像一個容器對孩子進行“抱持”。
實際上,“足夠好的母親”也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正因為我們不會有一個這樣的母親,所以人人都希望在關系里找一個這樣的母親。無限包容,無限接納,不給我們壓力,沒有自私的要求。
我們沒有辦法擁有“足夠好的母親”,所以人人都想擁有“足夠好的愛人”。
但我們往往做不到,接納對方,理解對方,而對方很多時候,也無法接納理解我們。
不是不愛,也不是不夠愛,是沒有辦法,那么全然接納地去愛。
這是超出了我們理性控制的事情。被我們當時的人格、潛意識、內心的能力所決定著。
《后來》那首歌所唱到的,是心靈的成長,是一個人的成熟。
“后來的我們懂得了如何去愛”,說的就是,我們擁有了更接納地去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我們不再要求極為純粹的愛情,因為我們認識到了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是有很多弱點和缺陷的普通人,都會犯錯,都會傷害,都會有無法自控的時候,因為理解,而增加包容接納。
盡管關系有關系的問題,但在不完美的關系里,我們還是能夠在其中,體驗到愛的感覺。關系不會那么輕易地死去。
《后來的我們》,說的不是錯過,而是成長中真實的疼痛和失去。
這種疼痛和失去,對于普通的我們來說,并不是努力就可以避免,而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當我們慢慢成長:
從只要純粹到整合黑白;
從苛求完美到善于接受;
從責怪命運到常懷感恩;
我們開始接受,關于愛情,即使盡力也無法把控結局,接受人生,本來就是有錯失和遺憾。
更重要的是——接受我們都不完美,接受那時、甚至現在我們都不是“足夠好的愛人”。
每一次關系都會帶來成長,通往更真實和成熟的自己,那就是最值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