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熊家長和你無關,我僅在此列舉3個生活中的小例子,大家看看有沒有對號入座?
案例一、
有天晚上突降大雨,我在等公交車時看見一位阿婆抱著她的孫女(目測三四歲的樣子)小跑到站牌處,老人放下她之前提醒了一句:站牌下面的座位臟臟的都是雨水,不可以坐。
小姑娘落地后,很開心的把雙手放在椅子上來回滑動著,阿婆急于阻止無果,就硬拽著她往垃圾桶那邊拖,一邊拉扯著她纖細的手臂強迫她觸摸垃圾桶,一邊說“那么臟,你去摸垃圾桶好了,這兩個不是一樣的嘛,我把你扔垃圾桶里吧,對,就把你扔進去”,小姑娘掙扎著說“不要”!阿婆又開始像念叨咒語一般的重復說:“雨水是天上拉的尿尿,臭臭的,不可以碰,你聞聞臭不臭……”(佩服她的想象力)
當下思考:
01.當我們鞋子濕了腳會不舒服,可有些孩子尿布濕了很久都不覺得屁股難受。
02.既然他們不嫌臟又感到好玩,不破壞公物,不影響市容,那就讓他們玩吧。
03.盡管我討厭下雨天,但從不會向孩子抱怨,因為不想掃他的興,也不希望他成為一個遇事易消極的人。
04.更何況,下雨天是很好的教育場景:既可教他區分什么是綿綿細雨、什么是瓢潑大雨;又可帶他看地上濺起的水花和積水處時不時冒出的泡泡;還能陪他數窗上賽跑的小雨點……
事后分析:
01.不提倡對孩子說謊。
盡管有時我也會指著酒店生鮮區里冰凍的死魚向兒子解釋這些魚在睡覺;為戒除安撫奶嘴而對他繪聲繪色的講述“奶嘴小精靈”的故事……但大部分情況下,我是斷然不會去欺騙他的!
什么“你再這樣子誰誰誰就不喜歡你了”(他不需要取悅任何人)、“大灰狼會吃不聽話的小孩”(我可不想培養出一個沒想法、沒個性的媽寶)、“吃藥不苦,打針不疼”(馬上就要被戳穿的謊言,你真的不在乎自己在孩子心里的公信力?)“警察要來捉了”(拜托,警察叔叔很忙的好不好!)……不僅低級又偽科學、還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02.只要是在安全的、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建議多放手。
對孩子來說,每一段體驗都是新鮮(健忘導致)而有趣(好奇引起)的,
你越是限制,他們越是渴望得到。
如果他(她)個性倔強、堅韌,倒是不容易受到你的干預,但我能保證,等到了青春期,到了能夠反抗你的階段,他(她)絕對會變本加厲的與你對著干,你也別指望他(她)與你交心,他(她)的世界觀絕大部分會仰賴“社會大學”的培養。
倘若他(她)個性軟弱、膽小,那你一次次的阻撓和保護勢必會抑制他(她)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這樣一來,表面上是方便你的管理,對他(她)的人格發展卻很不利。試想,這樣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會以求認同、求安穩為基礎,他(她)的未來只能注定平庸。
很多人也許會說,阿婆屬于上一代人,我們和她不同,我們很開明,不會像那樣處理事情的。那么請看下文。
案例二、
有一次,我和老公參加他朋友的聚餐,有個哥們兒帶著他四歲不到的女兒一同出席,吃飯時,小姑娘用勺子把一塊年糕送到嘴里又吐出來,然后繼續放到餐盤里,這哥們當下急忙制止并對她說:“你怎么可以把吃過的東西放盤子里,不可以的!”
當時大家都覺得這位爸爸說的沒問題。只有我老公提出了疑問:
你們有沒有教過她“嘴巴吃過的,就是臟的”這個概念?或許三、四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本身是不明白放進嘴里的東西因為沾了口水就“臟了”于是不能放到公共的盤子里的邏輯呢?如果你不告訴她,她也不會理解為什么那是不干凈的,對人也是不禮貌的。
在場所有人都恍然大悟,三四歲的孩子,已經能說很多話了,以至于我們誤以為很多規則他們應該懂得,實則不然。
孩子是需要引導和教育的,當然,前提是:理解他們,而非靠軍事化的管理。
案例三、
前些日子,媽咪群里又有了新的討論,幾個媽媽想要把孩子送去托班,理由大多是老人覺得太吃力不肯帶啦、如全職媽媽要去上班所以沒時間照顧之類的……突然,有一位媽媽說出了這樣一個原因:我兒子整天打人,我們管不好了,讓老師教教。
她說:因為不是本地人,家里沒老人幫忙,我和老公都要上班,請了保姆帶孩子,孩子只知道打人……(看出來,物質條件還是可以的)
我提議:如果實在不想全職,你每天下班后就要全身心去開導孩子,怎么開導呢?小孩不想聽:“你別怎樣,你不可以怎樣”,你越說他越來勁,因為更有挑戰性啊。我兒子之前也會在家打人,在他這么做時,我們會說“輕輕摸一摸”,如果他拉扯頭發,我們就說“輕輕碰一碰,是不是滑滑的?”。這等于是告訴他具體的方法,反復引導就會改觀很多。
別說:不能做什么,而要說:可以做什么。(這是我在《正面管教》里學到的)
她說:他怕他爸爸,但他爸爸每天晚上回來他都睡著了
她說:我脾氣也不好,性格太急,搞不來
我說:那就學!先改變自己,整個家庭的情緒穩定下來,孩子慢慢的就會學會平靜。你對孩子和對自己不能是雙重標準噢!
她答:啊?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于是我不禁自問,是不是說話太重了?還是她尚且無法理解,畢竟我不是兒童心理研究者。
看完上述三個案例,我們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做熊家長的可能。
生活中還有許多點點滴滴,我在案例中沒提及的,比如吃飯、睡覺、走還是抱……我們和孩子之間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權力的斗爭,而忘了初衷,可怕的是我們還不自知。
唯有認清現狀,抱著空杯心去鉆研育兒知識——像孩子一樣從0開始學習,并且在一次次的踐行中提煉經驗教訓,才能讓自己成為更專業更稱職的家長,進而帶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正面的心態,他們想變熊都難!
最后,推薦幾本書:《正面管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叛逆不是孩子的錯》、《童年的秘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
希望大家去了解下,可以幫我們解答很多親子關系及教育方面的困惑。
獻上我在懷孕期間的一首翻唱:
《金鐘罩鐵布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