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吃過正宗的“國宴”,不曉得“國宴”有幾道菜系,幾個拼盤幾個冷盤。但在昨天,我享受過我所理解的“國宴”。
是的,這是我理解的“國宴”。
地點:我二姐家。
大約在十五年前去過二姐家。那時,她還在鄉下住,從我們老家出發,大約要花五個小時到二姐所在的鎮上,然后再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達。記得那次去的時候,正碰上阿姨撿了一堆三把菇。用三把菇來煮面條,恐怕是最好的食材,沒有之一。所以那天吃到了美味的面條,印象深刻。
十五年的變化有多大,恐怕不是我這個只顧埋頭拉車的人能說清楚的。但我知道我們昨天僅用了一個多小時就抵達。
而且,二姐家在2008年時已經在鎮上修了房子,她們只是需要偶爾去鄉下種種莊稼。而我這么多年都沒有機會來看看,這次終于抽身前往,其實是在計劃外的。因為二姐剛從廣州辭工回來,想著照顧一下馬上讀初三的侄女。二姐夫剛去了陜西做工。靠土地生活總是不容易的,必須有一個人要出去掙錢。
媽媽和大姐憑著印象給我們指路,在一排整齊劃一的街道邊,我們找到了二姐的家。門口曬著黃澄澄的玉米。
去到廚房,侄女正在切苦瓜。桌上擺了好幾樣菜,這架勢,還真不一般。
我是個廚藝不精的人,所以拿了一個油炸小魚去街上閑逛了。
等到回來,我的天,好豐盛的一桌菜,而且都是我喜歡得不得了的。
我摸摸還未消化的肚子,做了一番思想斗爭后,還是決定敞開肚皮大吃而特吃。不然,就會辜負二姐的一番心意啦!
好,我慢慢介紹一下這桌菜吧。
香腸,且是味道極好又全是精瘦肉那種,且又熏得恰到好處,長長的橢圓形,透著暗紅,你一定流口水了。
白白的豌豆涼粉,用調料拌著:紅的海椒青的小蔥,亮晶晶的。
涼拌豬耳朵,不怕吃哪里補哪里。
涼拌豬舌,多吃一點是會說話還是不會說話呢?我不知道,但選擇的是吃。
青椒炒胡豆,這是我爸爸最喜歡吃的菜,我們家里人都知道。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也變成了我喜歡吃的菜,這一點一定是遺傳來了的。
泡豇豆炒雞肉,你可能覺得不稀奇,但我告訴你,這雞肉是土雞肉,而且是用柴火灶炒的,絕對正宗的柴火雞,你盡管流口水吧!我負責。
前文有交代,油炸面魚,這是花功夫的一道菜。
一盤苦瓜,一盤空心菜。
最后,重頭戲是一碗湯,一碗三把菇湯。二姐說這是她專門去菜市場買的。
這些菜無疑都勾起我們很強的食欲。不過,我再告訴你,我們剛到時二姐就端來她剛蒸好的玉米饃,我們每人吃了一個香甜軟糯的玉米饃,作為墊底的。
我們有多喜歡這些菜呢?
爸爸吃了三碗綠豆粥,他平時就最多吃一碗。
先生喝了四罐啤酒,一直慢慢品到最后,這在他的飲食里是絕對少見的。
而我、媽媽和大姐都直說自己吃撐了。需要去走走消消食。
當我把那桌菜的圖片發到家族群時,哥哥說雞肉要炒菌,胡豆的火大了。弟媳婦說好好吃哦。
我笑說二姐用的是國宴的標準。也笑她一定是從昨天就開始在做準備。
是的,我們難得來一次,來一次就是一次。那一定是認真對待啦!
但倘若換做是我,我是做不出這個規模的。
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好!飯后消食,和爸爸聊天,走鄉道,看南瓜們一個比一個長得大,看苦瓜架下的苦瓜翻了身,變成紅苦瓜,看冬瓜們兩個挨在一起排解寂寞,看絲瓜架上的絲瓜花和吊著的長長的絲瓜,看紅苕藤茂密地鋪滿整個土地,看稻谷彎腰,看紫薇花綻放,看小朋友們玩滑板車,看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男孩在路上狂奔,那樣子可愛至極,看大街上兩個人的廣場舞……
晚上,我和大姐睡一起,媽媽和二姐睡一起。兩個房間緊挨著,我在碼字,她們在聊天。
屋里彌漫著濃濃的親情。
一覺醒來,窗外鴨子嘎嘎叫,鳥兒自由飛翔。終于可以翻開隨身攜帶的《未來學校》,止語靜讀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