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蒲公英
?
? ? ? ?之前《歡樂頌》火了,是因為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各個社會階層的縮影。而《淘氣爺孫》火了,是因為這部戲講述了一個中國典型的“四二一”家庭中,因為小孫子的成長引發的親情“血戰”!在“野”爺爺的一朝歸來,萌爺+萌娃組合成萌視覺差:口水戰,親家事,說不完的生活事,而所有人的瘋狂中心----小孫子則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想法,他的童言童語冷不丁讓眾人醒悟:其實生活沒那么簡單,也沒那么復雜。
? ? “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幾千年前出自民間的俗語,若干年后,我們再次展開思索,我們完全可以在與時俱進思想的指導下賦予這個古老的命題以新的內涵,可如今,很多家長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堅持這種觀念的人肯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
? ? ? ?首先,我解釋一下,為什么對教育開始這么敏感了。在看《淘氣爺孫》的過程中我非常不理解大人們對小孫子的那種溺愛,不是說我有多么的嫉妒小嘉樂有這么多人圍著他一個人轉,他想要什么,大人給他什么,從來就沒說過“不”字,而是我的確疑惑不解這種教育方式,直到“野”爺爺沒來上場營救這個被走在錯誤道路上的孫子。
愛孩子,但不要慣孩子
? ? ? “要溫柔愛孩子,但一定不能溺愛嬌慣孩子。” 因為在慣小孩的同時,會讓他對家長產生依賴性,養不成自立的習慣。將來無法擁有自己獨立精彩的人生。就比如說嘉樂同學,他看見別人家的小孩子都有智能積木玩具,自己也想要。于是跑到外婆跟前告父母的狀,說他們不給他買積木,讓外婆替他說話。兩口子不得不服從他外婆的命令,孩子也就輕而易舉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一般可以稱這種孩子“機靈鬼”,鬼點子特別多,或者辦事會繞很多彎。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是,如果輕易滿足孩子的話,對他往后的生活習慣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不要過分注意孩子
? ?在劇中,嘉樂外公專門為孫子寫了一篇育兒守則:
七點三十起床刷牙,括弧完畢,要刷滿三分鐘。小孫子愛偷懶兒,經常刷不到時間,為其播放音樂。但這個音樂要及時更新,這樣孩子隨著音樂的節奏,刷起牙來就會有興趣;
七點四十到八點陪孩子說話,幫孩子提神。因為孩子早上沒有胃口,所以要把孩子的食欲調動起來;
全天尿尿時間:
要養成有規律的好的排泄習慣,對孩子的新陳代謝,那是有好處的。因為外孫撒尿有點困難,有時尿不出來,那么,要吹口哨----三長一短。如果不是這個調子的話,他就尿不出來。
? ? ? 當家長的是要注意自己的孩子:他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興趣愛好等等,但不要過分注意!這樣,未必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好處,凡事都要有規律,恰當為好。
必要時就要出手
? ? 在網上,很多人寫過類似的句子:“父母打孩子是無能的表現!”,“打就等于是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給孩子埋下“自卑”的種子”......唯一的辦法就是多溝通。在這里,我不太同意他們的觀點,我覺得大人打小孩是肯定有原因的。要么孩子不聽話,調皮,要么孩子犯了錯誤,不愿改正。
? ? ? 該劇反映了城市人與鄉下人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城市人與鄉下人簡直是水泥之別,我們就拿“教育”這個話題舉例吧,城市人不敢打孩子,因為這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要犯法的。要和孩子多溝通,和孩子做朋友;鄉下人則認為大人永遠說得對,即使你被打了,那肯定是犯了錯,惹大人不高興了,下次不敢了。光論這一點,我們就能找出很多城市小孩與鄉下小孩的區別。古時候,家境比較好一點的人家,在罰小孩之前都會拿出家規再打,因為這是家事。
? ? ? 孩子每次犯錯,家長記得一定要告訴孩子錯在哪里,怎么做才是正確的。知道自己錯在了哪里,又經過家長嚴厲的批評,再加上制定的“約法三章”,孩子也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