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由
特別幸運一進讀書預備營,就做了一次“聽貓叔的百里挑一,寫聽后感想”的作業,也感謝自己這第二次聽地還算認真,也認真寫了感想,并挑了一個我從未練習過的能力馬上開始練習,即重復力。
我當時理解的重復力,是指對一本好書反復讀,一門好課反復聽,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到了下一個層次。
那……什么叫下一個層次?我其實自己也很模糊,這果然為后面的踐行埋下了隱患。
踐行重復力初始,我選貓叔的”百里挑一“作為反復聽的刻意練習對象,選成甲的《好好學習》作為反復讀的刻意練習對象,計劃約每天聽一遍“百里挑一”,2月份讀十遍《好好學習》。
理想很豐滿,幻想著自己完成這些以后會變得多么厲害,我興致勃勃地開始了!
剛開始時,感覺很棒,比如每次重聽“百里挑一”都能聽到一些新的閃光點;每次看《好好學習》的片段我都會仔細閱讀然后寫讀書筆記,感覺自己收獲很大??????
————————————————————————————————
但是……沒幾天,就發現,不對勁啊……一大堆問題出來了??????
每完整地聽完一遍“百里挑一”,都沒有很大的印象;
聽了三五遍“百里挑一”后,仍然無法理解整篇演講,因為用耳朵聽,每次都無法全神貫注于每一個字,所以接受的信息也只是一部分,即便重復聽重復聽能把信息補全,但連續兩次接收的信息不一定能連起來;
讀《好好學習》時,由于干貨太足,每天只能讀一小塊內容,這樣一個月下來半本書都讀不到,還十遍呢?
讀《好好學習》時,感覺每讀一小塊干貨,就想用起來。可用起來的速度完全跟不上讀書的速度啊,比如每天看一個知識點,如果每次看了都用用起來,那么到了第十天就得練習10個知識點,這是根本難以為繼的。
所以,才重復了三四天,出現了這一堆問題,我真的好苦惱??????
————————————————————————————————
直到有一天看到《好好學習》里有一處講到,作者成甲現在讀書,都是遇到了一個問題,然后把市場上所有相關的書籍都買回來,然后查詢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答案。瞬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說好的讓自己在每件事之前都問“為什么”的呢?那為什么我始終對“重復聽百里挑一”這件事沒有明確目的???
于是,抱著“我為什么要踐行重復力”的疑問,我對貓叔的這段演講來了個精讀。正如貓叔在演講中所說的:“我們不是說要學以致用嗎?如果自己都沒學明白,怎么去用啊?”我的精讀,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理解更加貼近“重復力”這段文字背后的真實意思。
下面,斗膽鑒賞一下貓叔的“重復力”部分。在此,非常感謝@輕風敲竹 在簡書上分享的演講文字稿??????
二、鑒賞
1、第一部分
三、重復力——好書至少讀十遍
很多人說自己一年聽了多少課,讀了多少本書。而事實上,當你問他你到底學到了什么啊?他可能都說不出十點以上的內容來。
1)寫作/演講技巧分析
① 開頭從一個普遍的現象入手,聽眾很有代入感,講者一下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
② 這個開頭段開宗明義,且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勾勒出一件完整的事情,讓人聽起來干脆爽快易掌握。
2)內容理解
① 本段中,點睛之詞是“學到了什么”。它點明聽課or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學到東西。那怎樣才叫學到東西呢——“說出十點以上的內容”。語氣戲謔,我們可理解為“說出十點以上的內容”只是學到東西的一個下限:
- 數量下限:如果真學到了,你至少得能說出10點以上的內容;
- 質量下限:本段中貓叔的意思,這位回答者即便說出了幾點內容,也只是“憑印象復述的”。而復述,只是字面上的背誦,那么比這個層次更高的,應該是理解、總結、以及實踐后的重新表達。
2、第二部分
打個比方說,一個人他說他一年讀了兩百本書,你讓他回答第一個問題:讀了兩百本書,你認為里面比較好的三十本書是哪些啊?他不一定能把書名列出來。然后你再讓他回答第二個問題:這其中哪五本你認為是特別特別好的。他可能能列出來。然后再讓他回答第三個問題:你覺得你能講好其中哪一本,你能很好地消化其中哪一本?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懵掉。他們很多人只是追求讀書的數量,卻并沒有好好地去消化那些好書的內容,沒有時間去自己思考,更談不上花很多時間去踐行書里面的內容。在我看來,一本好書你不讀十遍以上,就是在暴殄天物啊!
1)寫作/演講技巧分析
① 以“打個比方”開頭,將上一段中的例子擴充表述,讓聽眾本因簡單完整敘述覺得不過癮的心情又被吊了起來,簡直驚喜!這樣繼續聽,更津津有味了。
2)內容理解
① 例子中的三個問題,看似難度遞增,而私以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簡單。因對方回答前兩個問題,皆憑印象,故回答方式差不多,而第二個問題的范圍更小,因此更簡單。
② 第三個問題,難度一下子又太高了,直接到了學習金字塔的最厲害一級——教(第一聲)授。可是呢,對于學習者來說,這是必須要達到的層次。
③ 問完問題以后,結論是什么——“很多人只追求數量,沒有好好消化、自己思考、花時間踐行。”
- 這是學東西的前三個步驟,消化(理解)- 思考(自行加工發酵) - 踐行(刻意練習)。為什么是前三個步驟呢,因為后面還有復盤、迭代前面的步驟等等。
- 這個結論也是數量和質量的對比。
④ 在談完現象和結論以后,講者自然地拋出了自己的觀點:一本好書不讀十遍以上,就是在暴殄天物啊!扼腕痛惜之情油然而生,為好書感到極其地不值。這個觀點就是本節內容的主旨——重復力。
3、第三部分
曾經,我為了讓自己說話更幽默,我就找來羅永浩的老羅語錄聽了幾百遍。說幾百遍一點都不夸張,我是從7年前開始聽的,到現在我還在聽。我為了讓自己的文字更加輕松詼諧一點,我覺得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寫得不錯,其中有些片段,我今年一年就聽了好幾百遍。說實話有段時間我是每天都聽的,有時候聽不止一遍。
最近我發現喜馬拉雅上有一門課特別好,我就每天聽,還特意去買了藍牙耳機,反復地聽,密集地聽。說實話,如果讓我去講這門課,我也能講下來了。而且在實際中我已經能用了。這是重點:我能用了!
1)寫作/演講技巧分析
① 這兩段,共舉了三個例子,都用以佐證上面自己拋出的觀點。
2)內容理解
① 最后一個例子,道出了重復力的目的。為什么要用重復力呢?“這是重點:我能用了!”原來,重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把好書/好課的內容,拿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用起來!
② 最后一個例子中的“能講出來”是什么意思?說明講者對于這門課的掌握,也是到了學習金字塔的頂端 —— 教(第一聲)授。
4、第四部分
大家不要滿足于我今年買了多少門課,看了多少本書,我們要追求的是什么?對于好的內容,我們一定要去重復,好好地去消化它,好好地去理解它,然后好好地去踐行。我們不是說要學以致用嗎?如果自己都沒學明白,怎么去用啊?
1)內容理解
① 這一段,再次強調了買課/看書的目的:學以致用。如何才能達到“致用”?要學明白。如何叫“學明白”?對于內容要達到好好消化、好好理解。如何才能好好消化和理解?要重復。
5、 第五部分
最后總結一下,這點特別簡單,對于好的內容我們一定要重復重復再重復,這樣才不至于浪費好的內容。一本書,你只讀一遍和讀十遍,差別是極大的;一門課,你只聽一遍和聽十遍,差別也是極大的。再跟大家分享一個竅門:有人覺得自己是重復了,但是老忘,很容易忘。那怎么辦呢?這里有一個關鍵的點,就是你在讀完一遍之后立馬再讀一遍,是“立馬”再讀,而不是等到忘得差不多了再去讀。聽課也是一樣的,聽完一遍之后之后如果有時間立馬聽。這種“立馬的重復”要比你隔一段時間再去看,效果要好太多太多了。相信我,這就是真理啊!
1)寫作/演講技巧分析
① “一本書,你只讀……,一門課……”,這是用一種具象舉例的方式,以及用某種語調演繹出來,達到這句話表達出來以后,直戳聽眾的小心臟的效果。這句話的感染力很強!
② 最后是一個竅門分享,既讓大家感覺到這一點的內容講完了,本來就挺高興了,而又有竅門,簡直是彩蛋,驚喜!
2)內容理解
① 為什么這一點特別簡單?因為觀點就是幾個字:重復好的內容。
② 這個彩蛋是解決”重復還是老忘“的問題,方法就是“立馬再讀”、“密集重復”,就像有的老鐵說的,這種方式就像艾賓浩斯記憶法曲線。
③ “這都是真理啊!”什么是真理?必須是經過長久的實踐的。你看貓叔已經在這個重復力上實踐至少7年了。
6、鑒賞分析總結
(關于寫作/演講技巧的分析,請移步上面每個部分的分析哈)
- 重復力的最終目的——學以致用,用!
- 如何致用?要先學明白。什么是學明白?對于學習內容好好消化和理解了。如何好好消化理解?重復重復再重復。
- 怎么檢驗自己學明白了?可以采用教授他人的方式。
- 重復還是老忘怎么辦?立馬重復、密集重復。
三、解惑
回到我上面的疑惑:我為什么要踐行重復力?
為了將學的東西能用起來呀!為了用起來,要重復學習直到學明白呀!
四、我對重復力的一點看法
-
整遍整遍地聽課,整本整本地看書,還是越來越迷茫,問題出在哪兒了?我的個人理解,是因為沒有把要學的東西和自己當前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所以應該:
- 只學對當下自己有用的部分。這一定是效益最大的,因為其他部分現在學了也用不上啊,純是浪費時間了;
- 對這一部分(可能是書中的一個章節,或是演講的一個片段)踐行重復力,立馬地、密集地重復學習,直到學明白,達到能給人家去教授,或者撰寫成能夠自洽的文章的程度。
-
對于聽課,有的時候可能不如分析文字來的透徹且快速。因為:
- 音頻按時間順序播放,稍不留神就會漏掉信息,不容易掌握全部信息,那理解起來容易有偏差;
- 音頻回退幾秒播放很麻煩,不如像讀靜態的文字,可以反復來回地看,更加方便細細琢磨。
所以,我覺得如果是聽課,重復聽10遍音頻,可能還不如仔細分析1遍文字+重復聽3遍音頻。所以才有了今天這篇“斗膽鑒賞”的文章。我想我后面會一直用這種方法來學習,直到我發現它不好用為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