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味】或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味道,幸福不在于你的擁有,實質是你所追求與欣賞的那些故事、片段與記憶。
我是裸食,愿你喜歡。
團圓,是一種記憶,是一種歸宿,是一種期盼。
除夕,在外忙碌奔波一年的家人歡聚一堂,這是中國人幸福的寫照之一。不管年前的各種升職加薪與否、天天向上與否、甜蜜糾纏與否;這一天,總是人們期待的一天。
"團圓飯"是一年中重要的一餐,年夜飯、宿歲飯、團年飯,盡管叫法各異,但與這一天都與平時不同。不僅每家每戶的飯菜都會盡可能地豐盛,同時也是全家團聚的一頓飯。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除夕的前幾天,外出的人都紛紛趕回家里,如果沒有回來,在吃年夜飯時也要給他留個位,擺上碗筷,象征這人也回家團聚了。這或許可以算是中國家庭最具有凝聚力的表現吧。
這一頓飯,不僅要吃飽還得喝足,即使是平日不許沾酒的孩子,此時也可略微品嘗,若有好酒的小子,大人也不太計較。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一圈,共吃團圓。這種難以言喻的氛圍享受的即是美酒佳肴,也是那份天倫之樂。
年夜飯的喜好天南地北,各有不同。
相熟的親鄰之間會以魚肉、酒果、食物等互相饋送,稱之為饋歲。往時北京、天津的普通人家會燉豬肉、牛羊肉、雞,再做幾個炒菜,蒸煮上米飯,便就其樂融融。哈爾濱一帶,人們愛炒雙數的菜品:8、10、12、16個菜不等,雞鴨魚肉蔬往往一應俱全。一桌有雞有魚、牛羊飄香的年夜飯,有著濃郁的牧區特色。蒙古族在除夕日會煮手把肉,燈火通明地飲酒作樂。新疆年夜飯的三大傳統肉食有大盤雞、紅燒魚和羊肉。羊肉或燉或烤,會成為一桌菜的中心,還有牛肉煲、鹵牛肉下酒。西北地區陜西的家宴一般是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邊愛吃葷菜: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豬肝、豬心、豬肚等目不暇接。浙江有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江西則有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和兩個湯。廈門人在除夕盛行舂米麥為糍粿、餑餑的風俗。湖北東部過年有三全宴:三蒸(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圓(魚圓、肉圓、藕圓)。
三全宴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魚糕和藕圓子了。離鄉的游子,春節回家,最惦記的便是那細白糯軟的魚糕。清洌洌的洪湖水中,滿是肥壯鮮嫩的草魚。洗凈魚身、去鱗皮,再剔下魚肉,細細剁碎成茸。加入姜末、細鹽、生粉腌制。大堤上散養的土雞,窩里自然不缺香濃的雞蛋。小心翼翼地將蛋清瀝出,與剁碎的魚茸攪勻;整個鋪平在蒸格里的白細紗布上,上蓋開蒸。半小時后,揭開蒸蓋,把蛋黃液倒上抹勻,再蒸五分鐘即可。蒸好的魚糕,切成條塊,就是一道過年的大菜。魚糕還可以涮鍋、做湯或者加入肉圓子、冬筍做一碟美味的三鮮。那種滋味,鮮入身體,沁入心扉。
家鄉的美食始終能征服思鄉人的心,那一份縈繞在靈魂深處的記憶,滿刻著家鄉特產的滋味。
藕圓子是湖北春節過年常有的菜肴,現在常見的是混了肉糜與藕丁同炸的圓丸子。而據說也有甜點的做法:將鮮藕去皮,研磨成藕茸后倒入白紗布中,瀝掉些許藕汁。把藕茸團成圓子,放入燒好的燙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剛出鍋的藕圓子,藕香沁心入脾。再用糖漿上漿冷卻,晶瑩剔透,藕香撲鼻,甜脆爽口。
年夜飯是一年收成的檢閱,人神共享。往往都注重場面隆重、菜肴豐盛,定要將最好的食物呈上,而至于是否好吃往往還在其次。
天津人過年往往從小年就開始準備,買好可以吃到元宵節的魚、肉、炸貨。天津的團年飯桌上,講究八熱四涼。熱菜第一道是雞,第二道是魚(裸食注:一般是鯽魚或者鯉魚),第三道是紅燒肉,第四道是四喜丸子,第五道是烹對蝦,第六道是木犀肉,第七道是燉牛肉,第八道菜炒白菜;有四道涼菜為:涼拌白菜心、醬貨拼盤(裸食注:火腿腸、豬肝等醬味)、炸花生米和糖醋面筋。
到了南方的香港,過年最典型的就是盆菜了。不同家的盆菜都各有千秋。傳統的盆菜一般包括10樣菜肴,從上往下依次是神仙雞、手打鮫魚丸、炸生蠔、雞汁燴花菇、油泡海蝦、南乳炆豬肉、自發土魷、五香豬皮、腐竹和蘿卜。做好的神仙雞金黃亮澄地堆在大盆里:雞的肚子里會塞進冬菇、蔥、姜、洋蔥、陳皮和大頭菜,抹上玫瑰酒和鹽在籠屜里蒸熟后,再開膛破肚取出調味料,斬成雞塊。白嫩水靈的白蘿卜墊在底層,充分吸收肉類湯汁的精華;煮好的菜肴要在短時間內一層層裝好。豐富的菜品,代表著生活富足、闔家共享;代表著相處融洽、其樂融融。
吃著盆菜、話話家常是一家人最美好的光景。
除夕的家宴上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吉祥菜。
除夕夜的餐桌上,雞是吉利,魚是富余,豆腐是福氣,蘋果是平安,芹菜是勤勞,香蔥是聰明。
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寓意著安樂、如意、勤懇的青菜、豆芽和芹菜。湖南中南地區必有一條團年鯉魚,以及一個團年肘子。安徽中南地區會有兩條魚,一條是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條是鰱魚是可以吃的,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江漢平原的除夕年夜也有一道魚,謂之年魚,同樣意取年年有余,這年魚一般是不能吃的,哪怕可以吃,也要留下魚頭和魚尾,謂之有頭有尾,來年做事有始有終。而圓子菜式在許多地方的年宴中是必不可少的,圓子合團圓之意,所以各種園子都成為除夕宴席上的必備菜品。
揚州人的年夜菜必備一個十全菜。所謂十全菜,就是以咸菜為主,里面有胡蘿卜絲、筍絲、豆干絲、蓮藕、野荸薺、冬筍、黃花菜、香菇、豆芽、木耳、花生、黃豆等時令鮮蔬。找齊十種已是不易,更耗時費工的是,這十種菜不能混合,必須一樣一樣的下鍋,加料炒熟,再分盛在瓷碗里,紅黃白綠,清爽怡人。
閩南人會備上一碗米飯,插上春花,意為春飯,當日不能吃,要留到第二天的大年初一。閩南語中春與剩同音,寓意年年有余。閩南人廿九瞑(裸食注:閩南話中“年夜飯”)必不可少的,則是象征“開門見寶,新年大運”的血蚶。
沿海盛產血蚶,外殼堅厚、飽滿豐潤。冬天是吃蚶子的好時節,此時蚶肉肥厚、充盈。汆燙是最簡單而又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做法,但要做得地道,火候極為關鍵。原味的血蚶一般用70°的熱水燙一下撈起;燙過了,蚶子張大嘴,蚶肉粒的血色凝固變黑,大失原味;燙嫩了,蚶殼難開,蚶肉未成包漿。最好的就是燙成紫紅色的血塊,包衣不破,咬一口,腥咸的汁液便會爆漿而出。
如果要吃得更入味,就用醬油、蔥頭、花椒、辣椒、芫荽、料酒,生猛的將血蚶全面覆蓋,腌上四個小時后食用。這種生腌的烹調法是潮汕人對海鮮的智慧做法。食材新鮮,腌制時間控制在20小時內,不僅殺菌,也掩蓋濃腥,又不至于太過深入,還可以保留最鮮美的滋味。
吃完后蚶肉,桌上堆起的蚶殼代表著錢堆滿桌。這些蚶殼不能丟棄,要收集起來堆到房后,或放于床下,直到大年初五才收拾,潮汕人相信這樣可以旺財。
廣州的年夜菜注重意頭,飯店菜單上的菜名紛紛換上各種吉利福語:竹報平安(白灼游水蝦)、春曉報喜(翡翠水晶雞)、發財就手(發菜燜豬手)、年年有余(清蒸海鱸魚)、財源滾滾(慈姑燜火腩)、帶子上朝(腰果鮮貝炒蝦仁)、富貴長春(蠔皇鮑汁扒生菜)、合家歡聚(西芹百合炒臘肉)、發財大利(發菜豬舌湯)(裸食注:廣東話中,豬舌稱為“豬脷”;也會用稱為“豬橫脷”的豬胰臟)。這一桌充滿南國特色、滿是山珍海味的菜色仿佛一場祈福儀式,每道菜代表著一個新年愿望,代表著人們期望的吉祥、如意、財運和富貴。
中國人的除夕,每家每戶無論貧富、階層、男女、老幼,都通過相互的問候與飯桌上的菜肴表達著對未來的希望與寄望。
在除夕這個新舊更替的特定時刻,它關系到人們對來年生活的一種美好情懷。無論是菜品的安排,還是人們進餐的言談舉止,都特別講究。在菜肴安排上,菜肴數量要成雙,不能出現單數,最好是能包含一定寓意的數字,如十道菜,取"十全十美"之意,十二道菜,取月月樂之義,十八道菜,取要得發,不離八的吉祥俚語。
多年來,過年形成了一個慣例和習俗:年前就得儲備好半個月的生活物資,謂之備年貨。
閩西北過年,有的人家要殺年豬、雞三只、鴨七八只、草魚三條、豆腐十幾斤;鴨蛋一百個給客人吃;雞蛋一百個炒菜用。香菇、冬筍、木耳、粉絲若干,還要做年糕、糍粑、米粿,再有釀春酒若干壇……
今天酒食相邀、共吃團圓、辭舊迎新;今天把酒言歡,歡聲笑語、展望未來;今天游子回鄉、長幼團聚,共享天倫。
年夜飯,是一年中人們心目中最豐盛的一頓飯,其充分的準備、豐富的物料、精美的菜肴,都在告訴每一個人,這是一場無法比擬的宴會。此次此刻,吃的不再僅僅是美食,而是久未相聚的團圓,是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