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尤其是母親詢問:
孩子睡懶覺咋辦?
孩子一天到晚捧著手機咋辦?
為了這事兒,有的父母已然瀕臨崩潰。
我問他們:那你覺得孩子應該如何做呢?
幾乎眾口一詞:當然是早睡早起、鍛煉身體、讀書學習!
我暗戳戳地隱了一句:開玩笑,這么難的事情,你自已都做不到,憑什么要求孩子?
遇到這樣的提問,我總會講一講下面兩個家族的故事,也許會對這些焦慮的母親而言,能起到一點點啟示吧。
為了便于敘述,采用第一人稱。
1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那種中國最最普通的農村,九曲十八彎的村中小道,蜿蜒穿村而過的小水溝,斑駁厚實的土墻,青瓦,瓦上的花,和極小院子上空的一角藍天,拼接成農村孩子眼里的全世界。
父親祖上就是這個小村里的,一條巷道全是一姓人。
村里雖有幾人在單位當工人吃商品糧,煤礦、食品公司、汽車公司、農機公司什么的,可也僅限于他們自己一輩子上班時兢兢業業,下班后或休假時還是要挖地、挑水澆菜,最愜意的大約就是難得的閑暇時和工友們約一頓酒。
這樣的人,父親的家族里也有幾個,他們的生活軌跡驚人地相似,一輩一輩活得像極了復制粘貼。
3
母親家族的生活軌跡完全不同。
如果說,父親家族的信念是活在當下、樂在當下,那么母親家族的信念就是活在未來,一切都是為了培養下一代。
他們通過成就后代來成就自己,沒完沒了地明里暗里比較著各自的后代,誰誰誰官至哪級,誰誰誰財產幾何,哪家的孫子在大城市安家,哪家的孩子出了國…
每一次的家族聚會,都是各自展示后代發揚光大的路演場,每年的清明祭祖聚會、過年的春客聚餐都是重要的路演舞臺,一家家你方唱罷我登場,說者唾泗橫流,聽者極盡俄夷,總是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者比比皆是,一場場難得的家庭聚會,最后總以人人都心不甘情不愿的遺憾收場,誰也不愿再提及。
但是,有一點卻是誰也不能否認的,那就是,有一條清晰的人生路線擺在一個個農村孩子面前——好好學習就能擺脫農門,走到前輩們無法企及的高度…
3
父親的家族樂在今朝,造就了一代代今朝有酒今朝醉;
母親的家族相信一代一代的托舉,總能將后代舉進更高的階層;
可是,又有誰問過一句:你愿意嗎?
你愿意樂在今朝嗎?
你愿意永遠向前嗎?
你,累不累?
…
4
本來,父親母親的家族理念執掌數百年,無可非議。
可是,疫情來了,一切都變了,未來看不清,曾經回不去…
他們以為的一切都改變了。
經常在外聚會的人,回家了,煮茶烹羹,擺弄陽臺花草,細數窗外四季。
心里略有怨懟時,突然劃過疫情防控前線,那些無以為家的防控衛士的身影,趕緊收起小小私心,感謝上蒼!
盡管如此,那一條曾經走過無數人的路已經逐步模糊,曾經清晰的路徑,逐步看不清方向…
父親家族活在今朝的信念,曾經因為無所作為而飽受詬病,今天卻因心理健康被無數人追捧;
母親家族一眼看到頭的清晰路徑,在今日卻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知路在何方…
5
我對那些焦慮到極點的母親說,既然大家都活在看不清的未來和回不去的曾經里,莫不如像文中的父親家族一樣,活在當下,不怨過往,不計來生,一蔬一飯,自樂在其中。
但大部分人仍然愿意選擇像母親的家族一樣,用自己曾經看見過的經驗,或者想像出來的場景,鞭策甚至打擊著自己的孩子,樂此不彼。仿佛只有這樣,自己才是盡責的母親。
也許是近幾年世事變遷太過猛烈,太多的人對未來失去了掌控感,整個世界都充斥著焦慮和恐懼,面對著看不清的未來,回不去的曾經,只有過度內卷,才能稍稍平復內心澎拜肆虐的風暴吧。
似乎一切熟悉的東西都在坍塌,又似乎很多陌生的東西又在顯現,我們似乎不能選擇得過且過,也不能選擇莽撞向前。
能做的,仿佛只有照顧好自己,盡量平靜、盡量清醒、盡量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