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原文,無文章。感興趣的可選讀
文:據我們對羅老師的了解,您是一個隨性的畫家
羅:我主要以油畫為主
文:您對我們的江南敘事藝術家的展覽有多少了解
羅:這個大的概念,具體的理解大家都不一樣,我也不太清楚具體由哪些藝術家參展。
文:一個有29為參展藝術家,因為是李小山老師提出的想法,主要想突出地域性。因為南京的藝術家到了一定的年齡后沒有思想的碰撞,這次的畫展不強調形式,油畫、水墨等,主要是把地域性:江南的歷史、文化體現出來。這方面您是怎么看的?
羅:我經常在北京做展覽,對于江南在我的油畫里體現的還沒有具體思考過。具體給你看我的幾幅畫。
文:那我們就隨便聊聊,聊聊您最近的創作。羅老師您畫這種動物還。。。
羅:這是那個階段的作品,04年左右的。我還陸陸續續畫了一些這樣的彩石的。
文:您油畫的題材是什么呢?
羅:一開始是從自然的到后來這樣人文的,題材什么還是不太明確。我外出寫生比較少,更多是在我工作室的院子里。我的油畫有的是根據以前的記憶、圖片的印象等畫出來的。
文:我看這您的畫的色調都是比較單一的,這是為什么呢
羅:我覺得這么多色彩能夠表達我想畫的,其他都是多余的了。這個工作室是我06年過來的,另外還有一個在仙林那邊。我在南京的展覽比較少。
文:羅老師喜歡西方的油畫?
羅:喜歡啊,好的作品我都喜歡。像近期在南藝的培根展覽,我就非常喜歡。展的只有一張油畫,就是真正的大油畫,畫冊上看到的比較少。這也是今年中國比較重要的一次展覽,不但是在中國,這也是培根展覽中比較有意思的一個展覽。
文:我們江南敘事的展覽還是比較有有地域性的。
羅:我覺得南京這里地域性實在太強了,在我的概念里沒有想過,我的作品里似乎被人看出一些地域性,但其實那都是一些自然生成的東西。特別是現在強調一方水土的概念,但是我覺得實際上還是不太能成立的。因為概念上的江南和實際上的江南其實是相去甚遠的,還有江南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少,從我們的生長經歷來看,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有江南,也是過去,那些影響確實是存在的,所謂江南要有很多水鄉,比較滋潤、潮濕,在過去還是有地理上的、景觀上的特征的。比如小時候,家門口就有河流,這些都是可以飲用的,住的房子是白墻青磚的瓦房,還有點漏雨,喝的都是雨水,這樣的環境才可以稱得上是江南。但是現在的環境,這里和那里的區別不是很大。但是我們的展覽提出這樣的概念,我覺得是有一個重新思考的想法在里面。
文:對,現在我們的距離越來越小,網絡、地域聯系,人們的差異性越來越小。我們也是想通過這次的展覽,來探索北方和江南的藝術家的差異性,他們生活的狀態,以及對他們的影響。特別是他們的經歷所畫出來的東西,想表達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這展覽主要是想表達這樣的地域文化。
羅:這個地域文化做出來了又怎么樣呢?
文:因為我們是想尋找這些地域與江南的差異性,因為現在很多文化都已經被同化了,消失或是被平面化,整個文化都是清一色的,地方文化慢慢就減少了。
羅:其實我覺得地域性和江南的概念,要以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我感覺南京的地方性太強了。
文:羅老師您最近一直在南京嗎?
羅:是的,到時候展廳一起過去看看,元旦開始布展,希望能作一點參考。我有一種新畫,可能會晚一點拿過去。對于江南的問題,我想了半天,我的畫里的東西可能不愿意去說清楚,表達清楚,倒不是按照套路,而是只明白這種感覺,畢竟這和做理論不一樣。你們的問題和可一藝術園區肯定是一個非常統一的概念。但是有時候說不清楚。
文:比如我上次在湖南路書店采訪的沈勤老師,他會畫一些水田啊、園林啊這樣。
羅:園林我也畫,花草啊、石頭啊等等,有時候還是從客觀的表達上去考慮的,也沒有什么地域特征。

文:您對于我們的第一季的開館展覽,作為一位藝術家,您對展覽有什么要求嗎?美術館在藝術界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羅:空間應該簡潔、簡單。美術館我們是希望有不一樣的展示空間的,有一個好的展示空間,是能給我們一些提示的。
文:您的工作室在這里還是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您覺得如果藝術界在一起,思想上的交流,是否會有更多的靈感,對大家都有幫助呢?
羅:最早的時候,我這里也有十幾位藝術界的,但是現在大部分都散了,工作室都不在一起。作為藝術家,我們還是需要交流的。現在的藝術區大多面臨搬遷,我也經歷過大約七八次的搬遷,在這個附近,所以有個穩定的工作室,還是非常重要的。
文:我們的藝術節還有一個寫生的活動。
羅:真的嗎?這個很好,很重要。我們應該自己主動的發現一些新鮮事物,不能被動的等待,我們應該多感受一些。作為藝術家,也要盡量排除一些干擾,靜下來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