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只有最最基本設施的小島,
一步一步的不斷往前,
在時光老人的引領之下不斷的更改自己,
從最開始的粗布麻衣
到現在需要高級的絲綢為基礎
配上精致小巧的配件裁剪而成的華衣;
從披著一頭散發偶爾梳理到現在整齊理好、
盤起做成一個貴婦發.
這一個在風吹雨打之下依然堅強毅力的島嶼已經變的太多。
我記憶最深的,
變化最大的應該還是東門車站了吧。
一個從九幾年入住定海,
擁有當時“高端配置”的車站到如今已經拆掉重建,
在孵化中不斷孕育全新的模樣。
記得第一次來到東門車站的時候,
是因為坐錯了車。
等到了終點站下車的時候才反應過來自己來錯了地方,
可眼前的人來人往吸引了我。
2008年,
實行城鄉公交一體化后,
所有舟山本島內公共車輛稱為公交車,
那個時候無人售票車已經發展了近一年,
已經有了一個較為具體的運行系統。
每天在這兒都有五條線路的公交準時發車,
加之車站內部設施的完善,
才讓眾多乘客在這兒等候發車。
我停留在車站的大門口,
猶豫了一會兒后拿出了零錢買了一塊路邊攤販的煎年糕。
剛出鍋刷上醬料的年糕帶著一股香氣,
原本因為坐錯車的不愉快為此一掃而光,
我一蹦一跳的混進人群之后進入了車站。
在車站進門左側的地方,
豎著一個塊黑板,
上面用粉筆寫著當天的天氣,
大概是為了方便客人和車站的工作人員,
但是這種妙到細節的做法讓人不得不夸一夸。
時隔數年,
當我再一次能夠有空停留在這里時,
這里已經被拆掉了大半。
我看著那一點一點消失而去的建筑物,
覺得心里有點堵得慌。
我站在車站對面,
看馬路的車水馬龍,
無意間再望了一眼車站,
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兒接過煎年糕后露出了笑容,
然后一蹦一跳的往車站里走去。
人群很快將她淹沒,
但更多的不知名的因素將車站也掩蓋而去,
留下一片等待重建的廢墟。
大抵,
從東門車站發出的最后一班車名為“回憶”,
它從起始站呼嘯著開了出去,
在每一個人的記憶里穿梭而過,
然后疾馳而去。
或許人們只有在百忙之中的無意一瞥才會感嘆它以前的模樣,
但這就夠了。
【注:圖片來源于Google Earth】
(文|飯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