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16日下午,是“第六屆全國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展評暨教學觀摩研討會”最后一個評課單元,我負責評下午的四節課,時間為15分鐘,不能展開,只是集中談了幾個觀點。現在根據錄音整理出來,歡迎被我點評的幾位老師提出質疑,我將盡可能回復。昨天晚上一位被我“差評”的老師通過微信同我聊了很長時間。
? ? ? 今天,我是懷著復雜的情緒,吃力地聽課,感到四位老師雖然個人素質不錯,但在錯誤的道路上或拼命奔跑,或熱鬧行走,讓我感到手足無措,不知從何下手評課。總的說來有以下幾個共同的問題:
? ? ? 一、忽視學情變化,未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仍然按照既定的方案教學,導致教學效果差。這四位老師抽到的都是高三復習專題,幾位都是按照當下的套路設計教學,基本上以程序性知識為入口,先講解,然后訓練。可是學校不同意高三學生參加教學活動,改為高二學生。學生有一年的認知上的差異,在積累上也有不同,可是,作為被省里推薦出來的選手,居然不能根據學情變化調整教學策略,全國范圍的大型賽課活動,不能不說是有遺憾的。其中透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更關注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不關注學情的變化,這是教學的大忌。說明幾位老師教學機智尚待加強,不能拿死的計劃面對變化的學情。有的老師以為,這是對他們的苛求,這一點我不認同,參加大型賽事,你先要有靈動的教學機智,而不是無視變化“照本宣科”。
? ? ? 二、嚴重的試題化傾向與標準答案套路。這也是當下我們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嚴重的試題化的傾向,惟標準答案是從。一節課最高的標準就是達到了標準答案的程度,課堂設計的思維是封閉的,沒有生成的東西,學生的思維是被禁錮的。這就是我們當下語文教學的整體的困境,在今天下午的四堂課當中表現得比較突出。那么我們能不能用問題化來取代試題化,能不能在常規的語文教學當中尤其是詩歌的教學中就培養他的詩歌鑒賞能力呢,可不可以不必到高三才教給那些二手的知識讓學生去做?我請問各位老師,你們所歸納出來的二手的程序性的知識,你自己能用它來鑒賞詩歌嗎?你如果不讀唐詩鑒賞辭典,拿一首陌生的詩,你能把題做得比學生好嗎?當教人的方法自己都不奏效的時候,這個方法是在騙人的。
? ? ? 三、癡情于不能轉化為能力的程序性知識,這個問題跟我剛才說的第二個有相關性,我們特別癡迷于自己或者別人歸納出的程序性的知識。老師們都知道,我教你怎么讀詩本身這個方法你學不會讀詩。我教你怎么寫作?這個方法不能寫作,那怎么辦,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我這個話是有點嚴厲,我們以當下的這種方式去進行高考復習,就是在飲鴆止渴,早晚要喝死。因為它完全走向試題化,我們不是在引導讀詩,而是引導他做讀詩的題。
? ? ? 四、忽視文體知識,既然四節課中有三節教的都是格律詩或者是詞,它們都有嚴格的文體特征,但是我們都是外化地尋找讀詩方法,沒有從近體詩和詞的固有的結構入手。抓住了近體詩的結構,就抓住了它的框架,研究了它的關鍵詞,或者說煉字煉詞,就給它豐富的血肉。而我們教的一些方法,沒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結構,都是屬于以萬變來應萬變,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我想和老師交流:我的觀點就是當你對詩歌解讀之道產生了問題的時候,產生了偏差的時候,你的技藝愈發精深,你愈發南轅北轍。而我們今天的一些課就是在走這條南轅北轍的道路。如果說要是給出一個基本的解決的韜略,我可以比較武斷地說是因為書讀得不夠,是因為我們自己獨立鑒賞詩歌的能力不夠,我們對詩歌的積累可能并不比學生多,可能我們也是在做高考模擬題的時候才讀的詩,而當我們給學生講題的時候,我們實際是拿著一個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的本案,去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這個白題的學生去講,這就造成了嚴重的隔,隔靴搔癢。你自己不會讀詩,你怎么能教別人讀詩。當我們自己對問題沒有一個根本的體悟的時候,別人怎么可能在你的霧中的花當中去看到花的真實的影像?
? ? ? 我現在就某些個案,提一點我個人的意見,這個可能就是要遭到罵的地方,但是我也不怕什么。比如說我們這個老師說“天下烏鴉不一般黑”,她要解決的是一個慣性思維的問題。但是從頭到尾,也不知道這個慣性思維是什么,你沒有突出你題目當中的關鍵詞,那么比如說當然這因為我剛才講了,那幾位講詩的老師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我們學生對你給定的這個文本包括學過的,它對詩寫的什么都不理解,我們就去追求它的情感或者技巧了。第一個臺階都沒有過,直接就越到了第三級臺階。這就是課堂效果差的一個根本所在,比如說辛棄疾的這首詞,她的框架講詞,這位老師是注意到詞的上片和下片,但是你想一想詞還有一個過片,過片就像草書的那一筆,跟下面的字的聯系似的,你抓住了這個結構,你再抓住那些關鍵詞,比如說“細” “寒”等等,就可以體會出這是早春時節,早春時節在干嘛?話桑麻。為什么話桑麻?解職之后的一種自我調侃,你看看我無官一身輕,這是這首詩的關鍵的意思和意韻。課堂上當學生不知道一的時候,我們就追求二和三,肯定是徒勞。第二位老師引了那么多的詩,用思維導圖分析意象,羅列很多所謂意象,但只是單擺浮擱,和幾位老師研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說今天是在歷史上第一次對思維導圖解讀意象達到了深惡痛絕的程度。原因在哪里呢?把詩的美感完全解構了。我們能不能這樣去鑒賞?就像一桌滿漢全席, 請大家把花椒挑出來,把大料挑出來,把蔥花挑出來,最后請大家品一品,花椒是什么味,大料是什么味,蔥花是什么味。講了那么多的意象,最后的目的只是把意象羅列起來,而不是去欣賞美。我們講了那么多意象,講那么多分類,最后就是解構,把文本解構。東北有句土話叫做“白菜地里耍鐮刀,把顆(嗑)都落(嘮)散了”。下午的四位老師也很無辜,因為你們是當下高考制度下的犧牲品,但是即便法律制度有問題,你犯法,你要負法律責任。第三位老師,從詩歌的外圍的從情感入手去解讀詩歌。我最近正在研究偏態教學行為,一上課就亮出目標,就讓朗讀目標,我認為這是課堂教學的偏態行為。不是說你強調就做到,因為你自己都沒本著你說的去做,學生怎么能做到?并且浪費有效的時間。還有這位老師說意象,她用的詞是“組合”,老師們,意象是物象或者景物與主觀感受的組合嗎?是組合的話,就是機械式地解決方法。另外并非你看到的東西就是意象,為什么月可以成為意象,因為它幾乎成為一個抽象符號,圓的時候代表什么,缺的時候代表什么。而你找到那些那么多鳥都是意象?找到有好多好多鳥,又是饑鳥又是歸鳥,都是是意象?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比較穩定的意象結構?
? ? ? 五、規范性存在問題,幾乎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上、文面寫上都存在問題,不規范。語文教師對文字的表達,包括標點符號的運用要有潔癖。最后這位老師也很不容易,說實在話我聽完了課,也不清楚你到底要干什么,剛才你自己介紹完了之后,我也沒太明白。另外你這個語句當中一會對乘,一會對襯,你總在“對乘”“對襯”當中去轉換,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看來你是有意的校正,但是你習慣性讀錯,你習慣性讀“對乘”。我對你還要提出一個問題。剛才我說文案問題,別的不提了,比如說題目,冒號,后面書名號,中間是一個題目,請問這個冒號后面書名號應該用嗎?再有,你再看教育目標,仍然按照三維目標,這個三維目標我在公開的場合批判過多次。三維目標是課程的總目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不能把它當作每一節課微觀課堂教學目標。如果要這樣列的話,你這個目標當中,表面上看是七八個目標,實際上你每個目標當中還包含很多小目標。比如說第二個目標,“理解寬容概念和豐富內涵”,這已經是一個把握和領會作者關于作文的本文的主旨,這又是一個。你凡是用復句表達的就不止一個目標,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個“引導學生開始對生命和自然的自我思考”。教學目標的表述,它的主體必須是學生,這是教育目標表述的技術要求,還有一個要求是一定要可測量。四位老師自己看看你的目標,目標不管是多是少,你們在這40分鐘真正落實了嗎?那么我們看第四位這個老師他的目標,我算了一下超過八個40分鐘八個目標,五分鐘就實現一個。如果五分鐘就實現一個目標,這還叫目標,如果你根本就沒有實現,你不是跟自己為難嗎?我講了一套目標,我又達不到目標。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也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 ? ? 雖然我以批評為主,但是導向性必須強調,否則是一種不負責任。下面就歡迎大家罵我,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