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年初五,沒有喧囂的聚會,也沒有勞頓的舟車,一個人找了本書胡亂翻翻,再弄了一杯拿鐵細細品嘗,還沒察覺,這個春節假日就這樣平靜地過去了。于我而言,這是一次與往年不同的體驗。按照慣例,這個時候我應該駕車堵在回蘇的高速公路上,全身疲憊,饑腸轆轆,不僅要盯著前方一眼望不到頭的堵車大軍,而且要不停安慰著早已不可耐煩的妻子孩童。記憶之中,我的春節總是伴隨著這種蘇南蘇北循環往復的遷徙,不是在回老家的路上,就是在回新家的路上。回家的路,很辛苦,但也很甜蜜;很漫長,但也很有趣;很平凡,但也不失感動。
? ? ? ?高中填報志愿時,因為自己比較戀家的原因,選擇了去離家比較近的古城蘇州求學。大學四年,如果想家,周末是可以選擇坐大巴回去的,但為了節省生活費,幾乎很少在非法定長假回家。但每當臨近春節,寒假即將開始,思鄉的情緒總是油然而生:急切地想回到家,嘗一嘗母親做的飯菜,聽一聽那熟悉的鄉音,聞一聞田間的泥土氣息.......然而回家的路并不是那么順暢,寒假的開始,意味著春運的開始,踏上回家的路前提是你有一張回去的春運車票。有人說,沒有體驗過購買春運車票的大學生活肯定是不完整的,一開始我并未意識到。后來,我才知道幾個省外的同學,為了購買一張回家的火車票,在開售當日搬著板凳、裹著大棉襖在觀前街的售票點排了整整一宿的隊。我不需要提前排隊去買火車票,因為我回家只有大巴這種方式。原以為,近程的大巴車票比較好買,我可以在考完試后調整調整,逛一天園林,第二天整裝行囊再出發,但第一年的寒假我就懵了。
? ? ? 我記得,早上給母親打了電話,說好下午去小鎮的車站接我,當我拎著行囊到達南門汽車站的時候,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人山人海,若不是武警維持秩序,想擠進售票點都很難。好不容易擠進去了,問下來,平常三、四十元的車票已經漲到一百多,且一個星期內的車票都均已售完。回學校是不可能了,因為第二天宿舍就要鎖門。拎著行囊的退出來時,立刻涌上一群人“小伙子,上蘇北么?射陽、金湖、泰興、興化、如皋、海安、東臺都有票”、“都是老鄉,票價優惠”、“上車就走,就差兩個人了”。不知是想家的心情太急切,還是我對操著鄉音的人無戒備,后來我跟一個看上去很憨厚的大姐確定了票價——80元(果然比站內便宜)。大姐領著我,七拐八拐地繞了幾個巷子,來到了 一個距離車站有點遠的小路邊,果然停著一輛大巴,司機大老遠就沖著喊“快,快上車”,大姐也一把奪過我的行李箱,幫我扛著飛奔到車邊,絲毫不給我猶豫的機會。坐到座位上,我舒了口氣,總算上車了。坐在車上,陸續接了十幾個人后,車子還沒有開,車上有人在催,“司機,車子啥時候開?”“再等等,坐滿就開”“怎么還要等?不是上車就走么?”“還有兩個老鄉馬上就到”。終于,等了大概一個小時,人終于坐滿了,車子終于開動了。我閉上眼睛,伴隨著大巴的顛簸,思鄉的心早就逃脫疲憊的身體飛回了老家,竟然沉沉地睡了一覺。
? ? ? ?等醒來了,往窗外一看,路邊小店的招牌明明寫著的還是“蘇州宏達五金店”、“蘇州人家美發店”、“車站旅社”等等。怎么接近晌午還沒出蘇州?原來,大巴又開到了北站去接另一撥人。可座位已經滿啦啊?正當我詫異的時候,掛著腰包、拿著諾基亞手機的大哥早已從我們座位下面麻利地拿出一疊塑料凳子,“都有座”、“快坐下”、“擠一擠”。就這樣,車子在人都擠滿后上路了。上路后,腰包哥才開始逐一賣票,”老鄉到哪里?““鹽城”、“120”,“通州”“60”,“如皋”,“70”......。一車的人,去的地方都不一樣,"大哥,你這是開哪里的車?",“蘇北啊”。回答得好有道理,在這條一路向北的路上,蘇北是所有人共同的目的地。一條長江已把這種地域界線劃分得清清楚楚,似乎過了江就已經到家,無論來自南通、泰州還是鹽城,所有的人都是老鄉。因為無法擠到車后排,腰包哥靠著大嗓門和車上人的前后傳遞,費勁地賣完了票。而所謂的車票不過是一張寫了地名的字條而已。
? ? ? ?“各位老鄉,春運期間,超載查得很緊,為了順利地回家,麻煩大家配合一下,通過前面關卡的時候,請中間坐板凳的乘客把頭悶下去,對不住大家啦”雖然不情愿,但為了順利回家,大家果然都照做了。“各位老鄉,收到前方線報,前面查超載比較嚴格,需要一部分人跟我先下來換個車,放心,不會丟下你們的,行李放在車上沒事,等車過去了,再接大家上車,對不住大家了”雖然不情愿,但為了順利回家,實現核載人數的達標驗收,車上一部分青壯年包括我還是下來了。下車后,在腰包哥的帶領下,我們一群人徒步走了一段路,上了一個小巴車。等順利通過超載檢查后,小巴果然將我們送至大巴。原來,為了應對春運超載檢查,跑車的老板早有應對,與其被罰款,還不如花點小錢,在中途雇倆小巴配合運營。我清晰地記得,一路上,因為避開超載及過江汽渡的檢查,我們下車上車了四五次,在過完江后,又被轉賣到其他車上,等到達小鎮車站時已經很晚很晚。下車后,一眼看到了母親的身影,一下子就迎了過來,幫我拿行李,連續的問”冷不冷“、”餓不餓“,并給我遞上尚有余溫的肉包子。問了一下,母親似乎等了好久,車站的阿姨說,“你媽呀,中午就過來了,沒有電話聯系,不知道你到了哪里,就一直在這邊一輛車一輛車的等著”。“走吧,咱們回家,給你做好吃的”,母親推來單車。“有啥吃的?”“肉圓子、香腸、小黃魚、紅燒肉......“
? ? ? ?每一年,回家的路總是這樣艱辛,學生時代車票難買,工作后高速堵車,結婚后還要輾轉于兩岸三地(長江兩岸,新家、老家、老婆家)。但無論回家的路多么艱辛,無論回家的路有多長,家總是在召喚著我們。回家的路,是思念親人的路,是懷念美味的路,是割舍不斷鄉愁的路。第一年,沒有經歷回家的漫漫長路,但心依舊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