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初冬,前幾天還是出奇的寒冷。老天爺今天卻又吹起了南風,像極了初春的天氣,似冷非冷。
上月就邀請了盧春和炎國到我們這縣城來游玩,昨晚到了我們縣城已是深夜。沒有過多的安排,只是吃下飯,然后到我們這邊曉有名氣的溫泉泡澡,然后便匆忙休息。
吃好早餐,已是9點多,最后商議去游一次佛教圣地,青蓮古剎。
青蓮古剎座落在寧都城西20公里的蓮花山,也是江西省重點佛寺。對于青蓮古剎是何時建的,又有哪些高僧,我從未了解過,可能是我未看破紅塵的緣故,所以不想了解。
盧春和炎國沒有來過,只是去年帶他們去了翠微峰。我作為是本地人,我是去過幾次,只是相隔幾年未曾去過,這次去竟然會路都不記得,中途問了路人才找到了上山的路。要是帶不是相熟的人來游玩,必是會有些窘態的。
接近青蓮古剎時的路,海拔偏高,有些蜿蜒盤旋。不過路上的美景,和新鮮的空氣,也是不可忽略的。
兩旁的黃葉灑落了一地,一些不知名的草,仍然是青綠色,對面遠山上的濃霧,沒有散去,可能是沒有陽光的照射,我想是終年都是如此,不過我沒有去證實,帶著過好當下的態度,也是不必要驗證什么,最起碼現在它出現在我的面前,仿佛似人間仙境。
一路前行,快至青蓮古剎時,路邊有幾株稀散的楓樹,楓葉紅的似火,我不知道用什么來贊美它。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比喻不是很恰當,就像我說的,它只是有稀散的幾顆,所以不是那么對襯。所幸,這些楓葉只是過程,而不是目的。
仙境,我沒有見過,因為我不是神仙。但眼前的卻像是電視劇里所拍攝的仙境一樣,山還有觀音像都是在霧氣繚繞下包圍。生長于俗世的我,在這樣的氛圍下,不禁的感覺已是脫胎換骨了,然而這還是冰山一角。
塔式建筑的房子,是大多佛教圣地的規格,眼前的青蓮古剎便是如此,巍峨、雄壯、莊嚴在煙霧繚繞里的包圍下,這些詞都是不為過的,若是沒有今天這樣的霧氣,對于古剎來說那莊嚴也是一如既往。環顧四周,猶如天空之城,在這云霧的包圍下,已是分不清哪里是正殿,哪里是偏殿。更不用說如何來辨認東南西北。如果說,非要用什么美麗的句子來形容,那么也是剩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千古絕句最為恰當。
走進古剎,正面是大雄寶殿,兩邊分別是伽藍殿,地藏殿。我們三人行至大雄寶殿,盧春想起了要進香。問了寺廟的和尚,找到香燭店,盧春買了些許香燭,我和炎國本是不信的,但奈何盧春的心意難切,我們就點了些香燭放在神壇上。
說起不信佛和不進香,我和炎國都是有原因的。炎國是因為在少時求過一簽,說他20歲就能結婚,結果現在已經30仍是單身。而我的理由更是奇葩,記得五年前,我也是在青蓮古剎拜佛,希望佛祖能夠賜予我一段美好的姻緣。果不其然,幾個月后。我也找到了一位女子,后面還是分開了。后來,我把我許的愿告訴母親,母親的說法是我沒有去謝過佛祖,從而有始無終。母親的說法,讓我想起了《西游記》中唐僧取經時,佛祖的兩位手下像唐僧索取善緣。這時,佛在我心中也是求利的,從那時我也能理解國人拜佛只是為了求財。無獨有偶,佛是這樣,況人乎!
如此的行徑,我來青蓮古剎也是為了觀景,而非理佛。不過總有矛盾的時候,偏殿地藏殿我倒是忍不住的走了上去。心誠的三步一拜,我總是覺得地藏王菩薩和一般的佛不一樣,地藏王菩薩那句“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大無畏的。我可能也是想讓地藏王菩薩,把我從地獄清出來,讓我不再沉淪苦海。
黃色的銀杏樹,在這初冬是這么的有詩意,可是它在這佛教圣地卻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或許又是我的偏見,我不該把銀杏和錢想在一起,想起了錢自然會覺得玷污了佛教圣地的美譽。
快至午餐時,大和尚建議我們吃些齋飯,我卻一直抗拒,畢竟我的食肉主義者,所以婉拒。
撇開信仰來說,美景卻是不能辜負的,便留下了在這煙霧繚繞里的青蓮古剎的合影,作為紀念。
霧已經淡去,人也將回,有幾分不舍,可能是因為盧春和炎國吃好午飯就要回去,但是不知為何,還是回頭拍下了沒有完全散去的,在煙霧繚繞里的青蓮古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