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六:什么是“塊chunk”

1.記憶塊(chunk)是什么

Chunk是信息打的包,有利于大腦對信息的記憶。根據信息的關系、意義聯系,把信息組織起來,形成塊。塊,是大腦中信息的集合,他們會一起被記憶、一起閃光、一起發揮作用。記憶塊可以用于學習、音樂、藝術等等領域。

之前談到人在working memory的時候,說人一般主要能處理4個左右的信息,在腦前葉部分,當你對某一個事情聚焦的時候,就像你有一個章魚在腦子里,把它的觸角通過4個信息孔深入大腦中。與你之前學習到的信息建立聯系(下圖左邊),這也是focus mode 聚焦學習模式很重要的環節,能幫助人們形成記憶塊。請注意,這與diffuse mode中,信息通過隨機方式連接不同(下圖右)。

2.如何建構記憶塊chunk

例如在學習吉他的時候,你最開始會聽、看,然后練習其中一段音,多段音連起來那就是一個首曲子。

在學習足球中,也是把一個一個的塊鏈接起來,形成你的技能,在你熟悉這個塊之后,你運用它基本不用很長時間思考、動作、反映都會一氣呵成,這就是一個塊形成了。

在學習數學和其他科學中,你一般也會一邊學習,一邊做例題。 利用這些原理,記憶的學習就像是拿著地圖尋找地點,你要發現路徑、地點之間的關系。

另外要知道,學習不同技能所建構的記憶塊是不同的,歷史、數學、跆拳道的塊就不同。今天要講的主要是精神層面(非身體層面)的塊。

2.1.第一步,集中精力于你要學習的東西上。學東西時候一邊等著檢查手機、背景放著電視,那你建構記憶塊的難度就大了。當你學習新東西時,如上左圖,是要建立腦子里神經元之間的聯系,以及與之前的鏈接聯系在一起。理解就像是膠水,把相關的信息連接起來,把一些記憶鏈條和其他聯系起來。

2.2.第二步,理解你所要學習東西。在數學科學類學習上,關上課本,嘗試解決問題,可以加速這種技能的形成,就像看別人的畫、聽別人的音樂不能讓你自己會,只有自己做,才能建立大腦神經元的鏈接。

2.3.第三步,建立知識的索引(如下圖),讓大腦知道何時、如何使用這些技能。用索引審視,這需要更宏觀的視野,你把所面對的問題與相關、不相關的知識對比。好工具,如果不知道何時運用,也就浪費了。

要知道,學習從兩個方面來實現,即上圖所示的由上至下的學習“宏觀層”和右下至上的學習“建立塊”,而索引是兩者交接的形式。塊幫助讓你知道怎么樣去運用一種知識技能,而索引幫助你知道何時使用它。

建立塊的過程注意三點:集中精力、理解、練習。

3.復述recall、測試mini-test、試錯重要性、能力錯覺illusion of competence

3.1.復述,研究發現復述比復讀效果好,即看完之后,看看自己能否復述下來、記住了什么。(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e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 Jeffrey D. Karpicle & Janell R Blunt)。在與concept maps學習方式的比較重,多數學生認為concept maps效果更好,但是不是的,在你腦中形成chunk之前,復述的效果更好。

如何理解這種recall的過程?最開始,全部的working memories(4個slot)都在集中的工作,稍顯混亂;在試圖建立記憶塊的過程中(chunking),你會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更簡順暢,一旦這種記憶塊建立之后,處理這個內容的時候,working memories就只需要1個slot來處理這個過程。這種處理過程,逐步提高了你working memory的容量。也正是這種聯系訓練了腦中的神經,所以不能說能看別人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你就不用學習了。

在談到illusions of competence,能力錯覺,許多學生專注與課本,但是效果不高,就是擁有課本能查閱就覺得自己擁有這個能力的錯覺。另一種例子是,學習中老是做筆記,好像愚弄大腦學了很多東西進去,但實際沒有,索引做筆記也要盡量少而高效。更好的學習,是自己能夠復述所學的東西。

避免能力錯覺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踐測試,這也是復述的原理。

另外一個增強學習的建議是,學習的時候常更換環境,讓你能夠適應不同環境下的學習,這也對考試有好處。在不同的場景中復述回憶所學的東西,可以避免既有環境對你記憶的影響,讓所學的東西真真進入你的大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