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一個被賦予的符號表達,一種近乎專屬的稱謂。我從小就很好奇自己名字的由來,老爸說是翻字典一個字一個字摳出來的,老媽說是她炒菜的時候想到的,但是我都不信。
待到上學的時候,小學的第一堂課上老師就要求大家把自己的名字寫到書本的扉頁上,給自己的書做上標記。因為我的名字帶一個“懿”字,所以寫起來繁雜無比,而且比起我同桌的名字整整多了16劃!寫名字這件事成了我一年級最最痛苦的回憶。因為名字的關系,我成為了小伙伴們的笑柄,大家爭先恐后地給我取各種各樣的綽號。后來我歸納了一下,總共有3類綽號。第一種主要是從我的姓氏上做文章,把各種歷史上有名沒名的人物往我身上放;第二種走的是諧音的路線,把我的名字倒過來念、放慢速念、加快速念、正反循環念,總之他們想出了各種奇奇怪怪的綽號。小學畢業那天,小伙伴們在我的紀念冊上留言,還不忘寫下各種他們自己給我取的“專屬”綽號留作紀念。回家數了數,整整有83個!關于綽號的各種開心和不開心都隨著小學的畢業消散在我的記憶里。
上了初中,大家仿佛一夜之間都成熟起來了。女生不再粗魯,男生不再小家子氣,大家各自也都不以綽號相稱,紛紛叫起了大名。這個時候,綽號成了和我關系好壞的指標,關系好的仍然以綽號相稱,關系一般的也就直呼其名了。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我的每個朋友叫我的綽號都不一樣。那個時候走在校道上,我不用回頭,只需聽到別人叫我的綽號就知道是誰在叫我。這個階段也是我對綽號最美好的回憶,因為每個綽號都是我和Ta之間的專屬秘密。
綽號,成了兩人之間對于“我”這個個體的一種全新定義,不再是父母的強制賦予,而成為一種自由的選擇。頗有一種“我喜歡我是這個樣子的,你這樣叫我很不錯啊”的感覺。這個時候,綽號也褪去了貶義的成分,變成一種“愛稱”。
成長的過程是獨立的過程,經過初中、高中、大學,一次次的分流,命運把原本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小伙伴們推向四處。記憶被一個個綽號分別標記、封存在心里。一個人的時候會寂寞,寂寞的時候總想起小時候單純的時光。綽號成了我找尋回憶的線索,幫助我從散落一地的記憶中拾起最寶貴的那些片段,串成一串。
在人群中有時還會不自主地側耳傾聽,聽那些熟悉的音節從某個人口中蹦出。偶爾聽錯了會慌了神一樣四處張望,然后才想起你在遠方,離我很遠的地方。但是我馬上就會心一笑,因為我知道這幾個簡單的音節背后串聯起的回憶是我們自己最寶貴的秘密。前行的路上越來越少人以綽號相稱,直呼其名成了一種習慣或者說是一種尊重。但是當一個人給你取了一個綽號的時候,恭喜你,你們之間已經不再是泛泛之交。因為Ta覺得你們之間的回憶值得擁有一個標簽、一條線索,去把你們專屬的回憶串聯起來,規整地放在心里的一個干凈的角落。